從這方面來說,蘇軍其實是上當了。
因為德軍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讓蘇軍適應這種炮轟的噪音把它當作一種常態,于是就可以起到掩蓋兩棲登陸船馬達聲的目的。
其結果就是,第一步兵團的兩棲登陸船隊十分順利的到達了對面塔曼半島的近海。
出現的一個意外就是在前頭偵察的船隊發現了一艘蘇軍正在巡邏的1125型炮艇。
不過這對船隊并不會構成太大的威脅,因為船隊對此早有準備……至少有一個炮兵團在刻赤半島做好準備與船隊協同,偵察船在發現這艘1125型炮艇的探照燈后馬上就呼叫炮火對其進行覆蓋。
有一發炮彈命中這艘1125型炮艇使其著了火然后迅速離開了這里。
原本秦川以為船隊肯定會暴露了,但等了好一會兒卻發現什么動靜都沒有……既沒有照明彈也沒有成片的炮彈,同時對岸也沒有探照燈。
后來秦川才知道,這艘蘇軍炮艇想當然的以為是自己的探照燈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招來了德國人的炮彈,于是咒罵一番后就什么也沒有報告同時也沒有繼續巡邏偵察……蘇聯人的中永遠都不會缺這種粗枝大葉、馬馬虎虎的人,這與他們的裝備風格有些相似,總體上粗糙、簡單,但偏偏又耐用。
所以馬虎這東西有時是說不清的。
網上總是有些言論吹噓日本人認真、注重細節等,形成反差的中國人就馬虎,并以此下結論說中國沒前途云云。
然而事實是:如果說中國人馬虎的話,去了美國會發現這根本不叫馬虎,到了蘇聯后你會發現什么才叫馬虎,看到印度人后……他們會教會你馬虎。
如果可以從馬虎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有前途的話,美國和前蘇聯絕對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這方面如果從“中庸”理論去考慮就很好理解了……任何事都有個度,否則就是過猶不及。過于注重細節往往會使其忽略了戰略這個更重要的東西而注重戰術。
日本在二戰時就一次又一次犯這樣的錯誤而且死不悔改。
大的方面比如為了本國的石油問題而完全不顧及盟友德國的形勢偷襲美國……你丫石油不夠就不能緩緩嗎?等德國打贏了蘇德戰爭戰爭或是在地中海站穩了腳跟再惹美國同樣對自己也有好處,非得把盟友害死接著再害了自己才善罷甘休。
小的方面,比如跟美國打個什么海戰,指揮官那是事無巨細直接規定到每艘魚雷艇都要完成什么任務。
這樣做看起來很完美,每個部份都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任務要做什么事,但拼湊在一起卻變成一場鬧劇被美國打得鼻青臉腫、滿地找牙……規定得太死,就會使部隊的作戰失去了靈活性,難以適應瞬間萬變的戰場,德軍在希特勒加強對部隊的控制后同樣也犯這個錯誤。
所以在這方面,印度和日本其實是走向兩個極端的,一個是太馬虎了,另一個則是太認真了。
真正有前途的,反而應該是那些在不那么馬虎又不那么認真的,這樣才能兼顧戰略和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