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下刻赤港的第三天深夜11點,突擊隊就在刻赤南郊的蓬吉做好了準備。
突擊隊的分成了兩部份:
一部份是由山地師組成……從某方面來說,將山地師投入用作兩棲登陸戰是種浪費,他們的專業是山峰卻把他們丟向大海。
但一方面這是無奈之舉,另一方面,他們并不是打頭陣的部隊,先鋒部隊是第22裝甲師的兩棲坦克以及與之協同的第32步兵團。山地師在其中的作用,其實是后續登陸并控制戰場局面的。
另一個部份,就是相距五公里外的第一步兵團。
很明顯,第一步兵團才是這次戰斗的主力,他們登陸后將避開登陸場直插位于塔曼半島腹地的索廖內。
深夜12點整,兩棲坦克先下水。
這是因為兩棲坦克的時速只有5公里,十公里的距離對它們來說需要兩小時,為了能夠達到步、坦幾乎在同一時間登陸,就需要坦克先行一小時。
當然,這些坦克也是有步兵掩護協同的。
1點整,第一步兵團就下水了。
不得不說兩棲登陸船的便捷性是勿庸置疑的,如果是使用其它船只,這時候的海灘只怕要忙成一片了,又是將物資搬運到船上又是推船下水,除此之外還需要汽車幫助運輸重裝備比如火炮之類的東西。
但有了兩棲登陸船之后所有的這些都可以省了,因為這些東西早在基地時就裝運好直接開過來的,第一步兵團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一艘接著一艘的將兩棲登陸船開到海里。
要注意的就只有一件事,下海時要小心,必須慢慢的讓船體接觸海水,速度過快會掀起大量的海水進入船體,這樣會將裝備、彈藥弄濕嚴重的還有可能使兩棲登陸船瞬間沉沒。
當然,這個情況在這里并沒有發生,原因之一或許是因為駕駛員們對這種新裝備十分陌生……人有時就會有這種奇怪的心理,對陌生的東西會保持足夠的耐心和敬畏,當對它熟悉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就有些無所謂了。
兩棲登陸船到海里后就換到海航模式,發動機帶動螺旋推進器推動著船體前進。
一陣海風吹來讓秦川都有些心曠神怡的感覺,如果不是因為兩岸之間時不時有幾發炮彈飛來飛去并在對面爆炸,以及船上的士兵個個表情嚴肅荷槍實彈,秦川還真會以為這是一次出海打漁。
或許是炮彈的爆炸起到掩護作用,蘇軍一直都沒有發現海面上的動靜。
這其實也是德軍的一種策略,他們從占領刻赤島那一刻起就從沒有停止過朝對面開炮……彼此之間只有十公里,這完全在榴彈炮的射程內。
蘇軍自然也不甘示弱,緊隨其后也從對面打來一發發炮彈,于是炮來炮往的不亦樂呼,雖然彼此之間實際上都沒能打中目標甚至都可以說沒有目標,有些炮彈直接打進海里爆出一道道沖天的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