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秋列涅夫又有另一番想法,他繼續致電布瓊尼:“德國人擅長‘閃電戰’,如果我們能將他們包圍在索廖內,他們就會失去機動的優勢陷入苦戰,所以布瓊尼同志,我需要您的配合!”
“我建議你按兵不動,秋列涅夫同志!”布瓊尼回答:“德國人最需要的就是速度,如果你能利用外高加索的地形層層筑壕阻擊,他們至少要幾個月才能打到巴庫油田。”
布瓊尼說的對,這雖然是一種保守、傳統的打法,甚至還是一戰時的陣地戰思想。
但有句話叫“不管是白貓還是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戰術無所謂土不土或者過時不過時,只要能因地制宜適合當前的戰局就是好戰術。
外高加索地區群山環抱,重重疊疊。山與山之間還有片片小湖,瀑布星羅棋布地形十分復雜,只要外高加索方面軍利用地形筑防,德軍不過兩個師另加一個步兵團和一個坦克團,任它在其中也翻不起大浪來。
但年輕氣盛的秋列涅夫大將當然不會這么想。
見布瓊尼不配合,秋列涅夫就主動給斯大林發電報請戰,并委婉的在電報里說布瓊尼的戰術過于保守、消極防御,這時更應該主動出擊盡可能的限制德國人的前進作戰空間等等。
行軍作戰有時就是這樣,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都有一大套的軍事理論去支撐,身在其中的人很難分得清哪個是對哪個是錯的。
斯大林一看,覺得似乎真像那么回事,布瓊尼是個從一戰打過來的老將已經沒有年輕人的那種銳氣了,而秋列涅夫大將卻是血氣方剛(五十歲),于是一個命令下來,讓北高加索方面軍配合外高加索方面軍向位于索廖內的德軍發起進攻。
于是,德軍的機會就來了。
此時索廖內可以利用的物資基本都讓德軍利用起來了。
繳獲的海鷗戰機,就從拉脫維亞、芬蘭等仆從國那緊急運送一批批的飛行員來將戰機開走,有些熟練的飛行員甚至就直接留下來把海鷗戰機改下涂裝就編入德國空軍。
不過這些戰機一般都只能做為偵察機使用,原因就不用說了,一方面是因為飛行速度與德軍的BF、FW相差太多,無法協同配合,另一方面就是容易誤傷,就算涂裝改了但機型卻無法改變。
汽車就根本不需要另外再找駕駛員,德軍素質高,部隊里會開車的不少,很容易就能找到駕駛員。
坦克則需要空運乘員來,這原本不是什么問題,第22裝甲師就在刻赤海峽那邊,坦克乘員有的是。
問題就在于索廖內的坦克五花八門,有英式坦克、美式坦克、蘇式坦克,有用汽油也有用柴油的,火炮口徑不一樣槍械子彈也不一樣。
這其中尤其是英、美坦克,在蘇德戰場上德軍對其很陌生。
不過好在第一步兵團在非洲戰場上見多了英、美坦克,其中甚至還有不少人會開,與第22裝甲師的坦克乘員們交流一番,很快就能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