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加索方面軍會在所有的部隊中最孱弱是有道理的,外高加索位于戰線的后方……如果以頓河防線為主防線的話就屬于后方。
這樣一來,敵人如果要打到外高加索,就必須從頓河防線打到北高加索再打到外高加索,即便蘇軍會失敗,那潰兵也會一波一波的往后退,打到外高加索時兵源也已經不成問題了。
問題就在于此時的德軍不走尋常路,他們沒有按部就搬的從頓河進攻,而是從刻赤海峽登陸經塔曼半島再沿黑海海岸直插外高加索,這一來就完全使外高加索這個后方暴露在德軍面前。
但盡管外高加索是后方是蘇軍的弱點,其兵力還是遠超過德軍:
隸屬外高加索方面軍的第43集團軍共有9個師,再加上方面直屬部隊一個步兵師和一個坦克旅,總兵力達到20萬人。
而德軍如果不計空軍的話就只有6萬人,兵力還不到蘇軍一個方面軍的三分之一。
這也是秋列涅夫大將提議主動出擊的原因之一。
只不過秋列涅夫大將并沒有考慮到一點:外高加索方面軍的這20萬人里絕大多數都是新征召的新兵、海軍步兵以及工程輔助兵種。
工程輔助兵種比如第51筑壘地域。
蘇軍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兵種,就是筑壘地域,它們是用來建造完備工事的,比如之前在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要塞工事。
外高加索也建有一些工事,只不過這些工事大多是建在高加索山脈上面向北面的防御工事,此時德軍從左翼繞過了高加索山脈,就使這些工事完全失去了作用。
再比如還有在這時期基本無用的騎兵第63師……騎兵師之所以在蘇聯還沒有淘汰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在蘇聯的冬季往往騎兵比汽車、坦克還靠譜,但在其它時候這些戰馬就是機槍最好的目標了。
所以外高加索方面軍這20萬人里能有一戰之力其實只有三個師一個旅,第9、第20山地師,以及直屬方面軍的步兵第417師和坦克第52旅。
秋列涅夫大將派出的就是第9、第20山地師,另外再配上步兵第389,騎兵第63師。
秋列涅日大將的想法很簡單,將部隊推進至新羅西斯克一帶駐扎,那里右翼是高加索山脈,左翼是黑海,用一個山地師構筑一條防線后就可以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再以兩個師配合北高加索方面軍進攻索廖內并以騎兵師作為機動部隊。
想法是很好,但德軍卻并不會按他的想法來打這一仗。
當天夜里九點整,也就是天色剛剛入黑不久(蘇聯五月份八點左右天黑),德軍部隊就從索廖內機場出發直撲新羅西斯克。
新羅西斯克之所以會成為戰場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它是蘇軍的一個重要港口城市,英國從埃及方向運往蘇聯的軍援就是在這里上岸然后再通過北向的鐵路運往蘇聯和各地的,占領了這里不但意味著切斷了這條補給線,更意味著占領了通往外高加索地區的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