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新星導計劃的實力的李贊,雖然不說如臨大敵,但是卻也把新星導計劃的這部新電影《夜店》當成了主要對手。
然后,被寄以厚望的《海上巨炮》上了個寂寞!
總票房居然不到三千萬,直接砸了。
對于阿貍傳媒來說,這段時間,國內方面的成績相當的糟心。
早前阿貍傳媒因為被幾大巨頭針對,有一兩部還不錯的電影,結果排片不給力。
但是大多數阿貍傳媒的項目,都沒有拿到什么好成績。
可以說讓幾大巨頭都看了笑話。
這也是正常的事情,或者說這是題中應有之意。
阿貍傳媒為了挖人,可以說對這些個導演,都是開出了很好的條件。
而那些項目,大多都是這些導演自帶的項目。
沒有經過調查,沒經過統籌等等,這樣的項目,大多最終都是不靠譜的。
所以像李贊這種情況,其實并不少見。
新星導計劃,為什么能一直成功,主要在于,新星導計劃的項目,不是這些導演提供的,一開始是王逸凡拿出創意,然后給編劇組填充。
后來,王逸凡漸漸地放手,但是公司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流程。
新星導計劃,不搞大制作,基本上都是小成本電影,但是這些小成本電影,卻一直都是以故事為主。
而新星導計劃招募的導演,大多都是可以說直接按照劇本去拍。
結果,很少失手。
其實國內之所以爛片頻出,主要還是在于,大多數項目,其實都是導演自帶的項目。
在好萊塢,其實每家公司的劇本庫里面都躺著一大堆的劇本,其中不乏有好劇本,但是卻往往被束之高閣,因為風險!
創新就意味著風險。
而在好萊塢通常一個項目的發起人是制作人,當然也有導演,或者編劇,但是更多的還是制作人。
而制作人發起的項目,通常更容易通過審核,不是說制作人發起的項目就一定更好,而是因為出發點不同。
對于電影的制作人而言,他們不是導演,他們對電影通常來說,都是打著商業的目的。
這一點很重要,制作人看的是市場,他們會因為市場反響而更改劇本,剪輯方面,也是會根據商業電影側去剪輯。
但是導演不同,導演是藝術創作者,他們很多出發點其實并不是市場,所以,他們很多時候,都會對自己的作品,夾帶私貨。
這也是為什么,通常獨立電影,會讓人云里霧里,通常獨立電影更容易拿獎。
就是因為,獨立電影導演,大多時候,是擁有剪輯權的,而導演自己剪輯的話,利弊參半。
因為導演的出發點并不是觀眾,不是市場,他們不會因為觀眾愛看什么,就保留什么鏡頭,而是會以自己的想法為中心。
所以獨立電影通常更多的展現出來的是導演的個人風格很明顯的電影。
而大公司的大制作,通常會給人感覺,是工業流水線上的產品,但是卻商業元素十足。
這就是最大的區別所在。
反過來,華國這邊,大多數時候,都是以導演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