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在華國導演的功力能力,決定著電影的上限和下限。
而國內這邊,早期為什么爛片頻出?
因為早前的電影,項目幾乎都是導演自帶的,一個導演,對某個故事感興趣,然后有了想法,找編劇做出劇本來。
接著找投資,而投資方看的大多時候,也不會是劇本好不會之類的,而是先看這個導演以往有什么作品,是不是拿過獎,是不是票房不錯等等。
然后,電影根本沒有經過市場調查,到底是不是現階段的觀眾喜歡的,是不是迎合市場的,這些都不得而知。
其實這也是因為,早期華國的觀眾,其實沒有什么太多的選擇。
早些年,文藝電影也好,商業電影也罷,其實根本差別不大。
因為市場小,電影少,觀眾想看電影,不是觀眾選擇電影,而是大多數時候,電影院放什么電影觀眾就看什么電影。
然后爛片賣座的事情就不稀奇了。
所以,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當商業電影大規模來襲的時候,國內的商業電影導演卻是稀缺的很。
而市場擴大以后,資本更加饑渴,然后,我,導演,藝術家,打錢。
可以說饑不擇食,結果被坑的多了,自然而然地就開始有經驗了。
照理說,阿貍傳媒可是有著大數據這個大殺器的。
雖然說大數據主導電影的戰略失敗了,但是實際上,大數據還是很有作用的。
至少對于電影項目的評估方面還是可以做到一些東西出來的,比如市場調查之類的。
可是因為阿貍那個時候,只想著挖人,只想著做大,做全,所以,直接挖那些有過成功的案例的導演。
成功者恒能成功嘛。
阿貍傳媒當不是傻子,他們難道不知道風險嗎?
但是他們別無選擇,只能選擇,風險相對低一些的操作。
比如一個導演,你前面一部電影,拍的不錯,票房不錯,那么下一部電影,肯定成功率也更高。
但是可惜的是,新星導計劃出來的導演,往往會給人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他們都是成功者。
可是實際上,其他幾家巨頭大多都知道,新星導計劃能夠成功的因素,其實并不在于這些新人導演有多強。
而是在于,這些項目,本身,投入低,那么自然而然地回本的壓力也就低。
其次新星導計劃的導演,其實在在劇組的權利是有限度的。
不是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的,而是要嚴格按照劇本走向來做電影。
結果,成功率是提升了,但是實際上,這些導演的能力,不能說沒有展現出來,但是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導演展現出來的只不過是基本功罷了。
而李贊的失敗,其實是可以預見的。
因為之前李贊拍的電影,是小成本電影,幾百萬的成本,票房能有上千萬就足夠回本了。
再加上故事比較完整,導演又沒有權力瞎雞兒亂夾帶私貨,所以,電影通常至少也是及格線之上的。
但是《海上巨炮》這個項目,從幾百萬一下子跨越到了上億。
李贊是很努力,但是文娛產業,從來不是說什么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