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我們國內的拍抗戰電影或者劇集,一直以來,都是兩極分化的。
要么,我方主角,睿智儒雅,要么我方主角牛逼的不行。
但是卻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很少有像李云龍那樣,充滿草莽的氣息,簡單地說,就是接地氣。
給人感覺,這是真實的,而不是電影或者電視劇。
而過往的那些主旋律電影,卻是給人感覺,這就是在拍電影,很難讓人相信說,這就是真實的。
而這種局面想要扭轉過來,真的太難太難了。
而眾所周知的是,戰爭戲,局部好拍,但是難就難在大局方面,這個真的是老大難的問題。
所以,徐蒼想要挑戰主旋律戰爭戲,說實話,王逸凡都有些驚訝。
前世《八佰》也好,還是后來的《金剛川》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拍的也都是小規模戰爭戲。
《八佰》還好,后面的《金剛川》說實話,毀譽參半的同時,這部電影,的確因為反復地從不同角度來講述同一個故事,讓人感覺被騙了。
而這兩部電影其實可以說就是典型的吃主旋律電影風口的紅利。
真要是早個幾年,這種電影,估計票房撲街的概率更大一些。
“前段時間去了天府旅游,去了川軍紀念館,說實話,我真的被深深的震撼到了,雖然對于川軍出川抗戰的歷史也一直都有一些了解,但是真正的到了那里,看到那一面依然被保存著的死字旗,我整個人都被震撼的無以復加。”徐蒼一臉驚嘆地道。
王逸凡點了點頭。
川軍,可以說在抗戰諸軍當中,可以說是公認當時華國“最糟的軍隊“,裝備不足,缺乏彈藥、給養和醫療設備,冬天在山西打仗時,士兵腳上穿的還是草鞋。
但是當初最先響應抗戰的,而且最積極,最令人震撼的,卻是川軍,他們的人數令人震撼:一共有300萬川軍出川抗戰,占全國同期實征1405萬余人的四分之一還多!
徐蒼眼眶有些泛紅地道:“你不知道,當初我看到那面‘死’字旗和上面的字的時候,我的心情,我不知道怎么表達,我只是忍不住震撼!”
“旗上寫道:“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死字旗的故事,王逸凡也知道。
事實上,只要提起抗戰,就很難不說起川軍!
而最有名的莫過于死字旗的故事。
那一面旗幟,是當初的北川縣的一個農民父親,贈給兒子,誰都沒想到,那竟是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寫了個大大的“死“字!
而其后就是那一段話!
那一段,悲壯無比,但是卻令人無比震撼的話。
哪一個父親不愛自己的兒子的?
可是國難當頭,無數的父母送走了自己的孩子。
哪怕他們知道,這一去幾乎很難生還。
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支持!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