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共鳴”啊,因為知識、方法而共鳴,而不是萌!
看著信息共鳴的反饋,陳晨仿佛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心情也變得更好了。
陳晨繼續在講臺上閑扯,反正是老師讓自己講的:
“我們都知道學習很重要,知道成績很重要,這是老師、家長,常年累月的灌輸給我們的。
“但是我們大家捫心自問,我們自己真心的相信這句話嗎?
“或者說,我們能夠讓這句話督促我們行動嗎?
“老師、家長,都無法讓我們站在自己的觀點上,讓我們自己發自內心的相信這些事情,并且為之而努力。
“老師只能傳輸給我們知識,可以分享給我們方法,卻無法控制我們的心怎么想。
“換言之,她們的語重心長,在我們看來,可能只是空口說大話,老生常談,沒有實在感。
“我們只能自己想辦法,自己去思考,自己說服自己。
“而這顯然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這段話其實是大白話,甚至是廢話,因為只是說出了問題,沒有給出任何答案。
但是,這正是很多學生最苦惱的地方,很容易得到的共鳴。
陳晨看著這些提示喜不自勝,因為自己確定,獲得別人的認可,也能夠得到能量,所以沒有注意到,數學老師也陷入了沉思,明顯這次的共鳴甚至包括了他在內。
陳晨給學生們一個思考的時間,也就是足夠的多的共鳴時間,看著沒有提示出現了,才繼續講下去。
數學老師一直沒有打斷,陳晨就一直講下去,直到下課,才在同學們的掌聲中從講臺上下來。
數學老師對陳晨微微點頭,回到了辦公室之后,就打開電腦開始敲字。
一個比較熟的語文老師,抱著自己的保溫杯過來看了一眼:
“哎呀,今天這么上心啊?在寫什么呢?”
數學老師一臉嚴肅的說:
“今天三班的課,我讓那個天才去講題,分享解題思路和學習方法,而他的一些想法,對我產生了一些觸發……”
語文老師喝了口水,品著味兒,慢悠悠的說:
“能讓你稱之為天才的,應該只有陳總那孩子吧?我當了十幾年老師,第一次見到這么好的苗子。
“聰明的孩子大多跳脫、張揚,老實的孩子多大多愚鈍、內向,能言善辯的孩子,大多不夠踏實、穩重。
“他卻既聰明靈巧,又成熟穩重,還落落大方,也識得大體,現在就能當大任,而且形象也是極佳。
“但是他畢竟是個孩子,現在還不是很成熟,他的個人想法,能對你產生什么樣的觸發啊?”
數學老師想了想,把今天第一節課的情況說了一下,最后總結說:
“……他當時就是這么說的,不知道我則么說是否準確,雖然我們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是如果對方就是不想學,你想授也沒有用的啊?
“我曾經以為,我們作為老師的,傳授好的學習方法,已經是在傳授知識之上的境界了。
“但是陳晨的想法似乎又更進了一步,是要引導學生獲得學習的動力,要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掌握學習方法’的方法。”
語文老師張了張嘴,愣神了幾秒鐘之后說:
“不愧是上過大學的孩子啊,這個思維方式就是與眾不同,如何讓學生獲得學習的動力,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我們思考,你寫寫吧,下次教學研討會上我們一起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