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暫時沒有了得力大將鎮守,如果安祿山此時強攻,必然能長驅直入,但是這位偷羊賊正忙著稱帝呢。
長安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李隆基決定起用在家養病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命他率令關中新招募的兵勇,以及抽調戍京各衛兵馬,包括一部分龍武軍,羽林軍在內共計二十萬人,赴潼關駐守對抗叛軍,皇帝等于是將所有寶都押在了他一人身上。
哥舒翰本以重病推辭,但皇帝再三下旨,封賞給他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尚書右仆射,又以他隴右的老部下,田行丘為副,王思禮為馬軍統領,李承光為步軍統領。在皇帝如此的盛情之下,老將只得出馬,李隆基親自給他餞行,并命百官在郊外相送。
插一句題外話,百官相送這是除安祿山和李嗣業外,玄宗朝將領中第三個享受這種待遇的將帥。前兩位一個已經興兵造反,另一個擁兵太重,致使皇帝顧慮太多不敢召他率兵入關中。
哥舒翰率軍到達潼關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截獲假情報,誣陷他的老對頭安思順暗中款通安祿山。
安思順與安祿山雖為表兄弟,但立場向來不同,早在安祿山反叛前,安思順就多次向皇帝上表,指出安祿山圖謀不軌,但李隆基沒有聽信。所以安祿山造反后,李隆基接連殺了安祿山長子與其在長安的親信幾十人,但對安思順給予信任,命他回京擔任戶部尚書。今哥舒翰施計誣告安思順,皇帝本不足信。但哥舒翰執掌關中兵權,皇帝需要依仗他帶兵取勝,所以只好同意將安思順以及其弟安吉貞賜死,親族流放嶺南。
這其中有哥舒翰的心腹將領王思禮暗中謀劃,王思禮及隴右將領曾建議哥舒翰細數楊國忠之罪狀,上奏請皇帝殺楊國忠,仿效漢時安七國之亂之策。哥舒翰雖然沒有這樣做,潼關軍中的這些傳言泄露到了楊國忠的耳朵里。
因為哥舒翰新近又冤殺了安思順,楊國忠心中擔憂,遂向皇帝上書,要求招募了一萬精兵屯在灞上,由其心腹杜乾運統領,表面是防備叛軍,實則是在防備哥舒翰。哥舒翰心知肚明,遂上表皇帝將這支軍隊納入他的統領之中,又設計殺死了杜乾佑。這使得楊國忠和哥舒翰之間相互猜疑,矛盾重重。
這個時候楊國忠的內心想必是絕望的,朝野傳言安祿山是他逼反,不但安祿山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就連河西藩鎮李嗣業和哥舒翰都意圖逼迫皇帝殺他。
這場神州浩劫的第一年過去了,安祿山在新年元正于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年號為圣武元年。
然而安祿山稱帝后不久,東平太守吳王祗和濟南太守聯合起兵抵抗叛軍,各地郡縣不愿意附賊者紛紛響應,平原太守顏真卿招募數萬兵勇起兵,河北多郡開始撥亂反正,尊顏真卿為盟主相約抗賊以待朝廷援兵。然后有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斬殺安祿山義子李欽湊,并聯絡各郡開始反抗。郭子儀又率軍在河東接連擊敗了叛將高秀巖的靜邊軍。
玄宗聽說后大喜,認為叛軍勢力日漸衰竭,遂產生了收復東都的想法。他給哥舒翰下旨命其出陜郡攻洛陽。
哥舒翰知道自己手里的募兵為多,戰斗力極弱,況且叛軍將多數兵力集中在潼關一線,只要他堅守住潼關,安祿山遲遲不能西進,軍心自然渙散,長久必敗。
哥舒翰向皇帝上表闡述自己的謀劃,楊國忠則認為哥舒翰在潼關久久不肯進兵,是懷有別的想法,或是想逼皇帝殺自己。將相之間的矛盾使得李隆基偏聽偏信,心中產生疑竇。
安祿山將進攻潼關的大任交給了部將崔乾佑,崔乾佑到任后,每日率領幾千病弱殘兵在潼關下叫陣,哥舒翰按兵不動,楊國忠在潼關的耳目遂將此事傳回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