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業坐鎮在幽州城內,他麾下的將領對一個問題爭論不休,到底是先進攻榆關入遼東消滅史思明,還是先南下將郭子儀趕至河南,這是個難以根據利弊判斷的選擇。
冀州之戰飛虎騎和玄武炮營都遭受了不小的損失,雖然郭子儀已經撤兵至鄴城,但他將來若積蓄力量卷土重來,也足夠他們喝一壺的。
毋庸置疑郭子儀是眼下最大的大敵,段秀實和李崇豹等人都建議先集中力量收拾駐守在鄴城的郭子儀。宰相徐賓卻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郭子儀雖然已經占據鄴城,但在地利上依然處在劣勢,只要給張光滔補充一定兵力,命他固守住冀州,以朝廷現在的實力想北進是很困難的。
而現在史思明退守遼東營州,這里依然是他的老巢平盧節度使的范圍之內,只要放任不管,史思明的元氣很快就會恢復,介時我軍只要放松對幽州城的控制,他就會從榆關而出,卷土重來奪回幽州。況且遼東地區勢力復雜犬牙交錯,史思明靠著從洛陽劫掠來的錢財,在這里的諸多勢力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遠的如室韋和黑水靺鞨,近的如渤海國和新羅。如果史思明和這些政權合作形成利益聯盟,到時候想要消滅他就不太容易了。
李嗣業似乎難以決斷,想要北進遼東,榆關是個相當難啃的骨頭,必然要經歷長時間的攻堅,郭子儀定然趁機揮師北上,他屆時兩面受敵不會很好受。若南下先驅趕郭子儀,那么史思明定然會從榆關進攻幽州。
他最終下定決心,先將榆關奪在手中,這樣才能夠掌握主動權,更能夠用相對較少的兵力扼守住通往遼東的道路。到時候只要派人堅守住榆關,他就可以放心率軍進攻鄴城。
李嗣業當即命令一支步軍前往冀州與飛虎騎和玄武炮營換防,雖然在前一段時間的夜襲中兩軍損失慘重,但李嗣業擁有很強的后備力量,只要得到兵力補充,給予一定時間的休整,定然還能夠恢復全盛。
他麾下自然不是只有飛虎騎這一支勁旅,原河西軍、北庭瀚海軍、安西陌刀隊與龜茲騎兵都屬于隴右道體系內,戰斗力遠超別的藩鎮。在整個大唐軍隊陣列中,也只有安史為代表的東北軍事陣營才有資格與他們碰瓷,就連現在南方郭子儀的軍隊,其核心力量也是來源于西北軍事體系中的朔方軍。
李嗣業將飛虎騎和玄武炮營調回來,自然不會像前一陣那樣過度使用,只是利用玄武炮營的火力來對榆關進行炮火洗禮。
榆關的鎮守將領乃是史思明麾下大將張忠志,屬于最早跟著安祿山起兵的元老干將,史思明用他來鎮守榆關,應該是出于完全的信任。
榆關北依燕山,南臨渤海,阻塞遼東與河北的咽喉,史思明安排了大部分兵力來駐守此處,李嗣業自然不會等閑視之,他動用了三百門火炮陳列在關前的平原上,炮火每日轟鳴連番不絕,又以百余架巨型孔明燈,漂浮在榆關上空輪番投彈。
整個榆關關城內面積不小,有九座小城連環相套,橫塞關口陳列為天險,為了抵擋河西軍炮擊和轟炸,張志忠命人在城墻上修建了許多簡易的掩體,城內也搭建或挖了許多甬道和地道,大多數時候可以做到不露頭,但有些時候拋頭露面是躲避不了的,如果可以的話張忠志希望能找一個蓋子把整個關城都蓋住。
這是一場持久而又漫長的攻防戰役,李嗣業為了保持持續進攻,給河北諸軍定制了輪休表,十五萬人平均每七天輪換一次。這很像一道初中小學數學題,十五萬人每七天輪換,求每天有多少人攻城。
經過了將近一個月的進攻之后,榆關依然屹立不倒,由于冬季快要來到,李嗣業決定停止進攻,三方進入一個短暫的休戰期。他也組織人手在幽州,云州,冀州三城中修建作坊,用于大量生產火藥炮彈和改進火炮技術。他一度以為明年進攻榆關仍然是一場漫長的角力。
但是這一年的上元節一過,偽燕內部強行發生了權力更替,史朝義弒父奪位,又殺死了繼母皇后和法定繼承人史朝清。這場內部傾軋的源頭就來自于對繼承人的選定,因為史思明和史朝義父子間的猜忌和不和,導致史思明將小兒子定為了法定繼承人,原繼承人史朝義當然不滿意,自認為一旦弟弟繼位,他一定會遭受繼母和兄弟的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