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街東西長度一公里,街兩側都是計劃建設最少六層的大樓。
不可能修建成一個挨著一個,還得減去兩三個相連的大樓之間必須留出的足四米五的間隙。
“自強大廈”由“自強服務公司”獨資修建,“風牌大廈”由張芳芬牽頭合資修建,參股人員絕大多數是“自強服務公司”的中層以上干部。
有家里比較富裕的職工想要入股當然歡迎,只不過張芳芬不會借錢給她們增資。
想要參股的普通職工人數不超過十個,都是農村戶口,來“自強服務公司”上班不足一年。
她們家有的是養殖專業戶,有的是跑運輸的個體戶,應該屬于先富裕起來的少部分人,估摸著是萬元戶。
因此她們拿得出五千塊錢入一股。
城鎮戶口普通職工入股的反而一個都沒有。
城里人家理論上都應該有正式工作,但絕大多數是拿死工資的,普通職工家庭在八四年能夠攢下五千塊錢的少之甚少。
分配到“自強服務公司”這種鎮辦集體單位上班的,當然是普通家庭居多。
五千塊錢一股,將要擁有二十個平方米的產權,一樓和二樓各十個平方米一視同仁。
但是不可能劃出一個個十個平方的格子間,只能采取二十四人共同擁有四百八十平方米產權的辦法。
算臨街門面長度四米乘以深度六十米,正好是二百四十平方,加上二樓面積,就是四百八十,剛剛好二十四股。
房子造好后辦產權證,就按照四百八十平方米門面房辦一個的做法。
“自強大廈”、“新風大廈”一二樓的四千八百平方米門面房正好分解成十個獨有或者共有的產權證。
這些都會事先說明,參股的干部、職工能夠理解,哪會有意見?
況且又沒人強制誰入股?都是自覺自愿!
覺得跟大家摻合在一起不好,完全可以放棄!
然人是群體動物,其實喜歡扎堆,得知中層干部中沒有人放棄得到產權的機會,心里有些不安的人也就隨遇而安了。
張慧芬和張禹根也是“自強服務公司”中層干部,倆人同樣是自己出兩千五百塊錢,再跟張芳芬借這么多錢入一股。
劉小明姐姐劉小娟也是中層干部之一,劉兆祥給了她一千五百塊,她自己有一千塊存款,同樣能夠享受張芳芬給的兩千五百塊無息借款。
她也喜滋滋入了股,因為劉兆祥這個人雖然沒有文化,但是懂得認死理。
他認為跟著黃瀚家吃不了虧,叮囑劉小娟,在單位上要緊跟張芳芬,人家說什么支持什么。
鼓勵中層干部買街上門面房,這種好事劉小娟當然支持得更加積極。
張芳芬出的借款雖然不要利息,但是需要歸還,每個月從工資中扣除三十塊。
當下這種質量要求高于宿舍樓的六七層大樓,造價一個平方有一百塊錢足夠了。
考慮到一二樓的層高五米六,又是門面房,再加上拿地的成本,算二百五十塊錢一個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