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牌大廈”一二層是兩千四百平方米,六層總共七千二百平方,總造價七十萬出頭。
“自強建筑公司”承建“風牌大廈”和“自強大廈”,利潤只看百分之十,他們的目標是讓這兩棟大樓成為七八十棟同樣等級大樓中質量最亮眼的。
為此黃進特意回三水縣親自抓質量,他有心跟三水縣其他建筑公司比個高低!
張芳芬拿下兩個地塊兩千四百平方米應該是算花了二十萬左右,不是采取付錢買地皮的形式,而是采取分產權的形式。
“自強大廈”的六層樓中的三四五六層一共四千八百平方米,分別給了擁有地皮的四家單位做辦公樓。
真做能夠到用不著花一分錢拿到原擁有地皮面積雙倍的樓房,幾個單位很滿意,因為他們的地皮是北朝西大街,完全比不上南朝街的地塊。
既然是東西街,當然是坐北朝南的地塊更加搶手,置換時必須多給面積。
因為門面房朝南跟朝北的差別人人都清楚。
即便是只要想要就能做得到,黃瀚家也沒有去搶坐北朝南的地塊。
因此“自強大廈”和“風牌大廈”門面房都是朝北。
黃瀚無所謂這個,房子其實都是坐北朝南,無非是朝南的同時不能正對西大街。
只要真的讓西大街繁榮起來,西大街前面后面的大馬路就會發展成前街、后街,一樣的繁榮,因為后世就是如此。
“自強服務公司”花七十二萬建占地面積二十米乘以六十米的六層樓,最后只擁有一二樓兩千四百平方米。
減去“風牌大廈”應付的二十萬地價,等于是花了五十二萬得到兩千四百平方米的一二樓門面房。
算算賬,一二樓均價還不足二百五十塊一個平方米。
由此可見以兩百五十元一個平方給出錢拿門面房的私人結算,基本上是公道的,根本沒有占國家便宜。
黃瀚原本計劃中是盡可能多拿地建造門面房,沒想到踴躍參與的單位、個人太多,根本就拿不到更多地皮,只能作罷。
這樣也好,流動資金更加充裕,有利于經營。
黃瀚的初衷就是本著繁榮三水縣的商業街,如果響應者不多,黃瀚家就會竭盡所能拿地建房子起帶頭作用。
既然開局西大街商業街的房產就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黃瀚當然不屑于跟大家搶。
其實去滬城、滬城、省城買房子更有賺頭,實在犯不著玩窩里橫。
八四年,那個南海邊圈圈內在建的國貿大廈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三水縣沒這個牛逼。
但是做到了一個月內拿下基礎,半個月一層樓的神速,意味著一棟六層大樓,四個月肯定能夠封頂。
這完全得益于三水縣運力強大,能夠保障建筑材料及時到場的緣故。
水運有一兩千條載重八十噸左右的掛漿船,陸運除了各單位的解放、東風、躍進等等卡車,還增加了三千多輛屬于個體戶的拖拉機。
(還是兩章,請書友們投票,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