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出版唯一的途徑就是出版本身!
當凱力排眾議,在巨大的群體壓力和個人壓力面前,顫抖打著結巴說出,“出版吧,出版吧”的時候,影片主題和人物弧光完成閉合與轉折。
終于在男人群中昂頭挺胸第一次驕傲的說:“這是我的公司。”
自己的角色被掩蓋其中,不光是自己,其他角色都是如此,通過兩大主角的碰撞變化,才能深刻凸顯出矛盾沖突。
在出版之前,政府當局不斷施壓,泄露國家機密,謠言惑眾,給越戰抹上不利的色彩。一個又一個大帽子扣在了媒體身上,希望瞞天過海,束縛住媒體手腳。
紐約時報作為領頭人已經投降認輸,停止繼續發布相關文章。就在媒體出版自由第一次遭受重創時,《華盛頓郵報》站出來。
作為對立人物的尼克松一直都在暗處,以剪影出現,他所在的白宮大樓陰沉不見光,而報社這邊是光明,一直籠罩在陽光里或者燈光里。
那場象征著勝利的宣判,讓導演一開始埋下的眾多沖突得到釋放,問題得到解答,
克服重重阻礙,達成了自己的**,獲得認可,探尋真相。
女性、戰爭、國家紛紛在媒體這面鏡子前不斷修改著真相,媒體作為探照燈給社會大眾照耀到了有關這些話語的更多的闡釋,讓大眾更加全面,摒棄偏見的看待女性、戰爭、和國家的真相。
作為親歷者觀察,丁誠發現不光是故事劇情的建構,斯皮爾伯格在影片中運用動態的鏡頭語言表達這場緊張的動亂時刻。
用移動的鏡頭制造慌亂,景別,景位,變成一種潛文本。俯拍凱的鏡頭,渲染一種孤立和渺小感。
空蕩幽暗的四周,涌動著她難以抗衡的力量,暗藏殺機。隨后鏡頭開始緩慢抬升、旋轉。
質疑的聲音從電話機的四面八方襲來,驚悚感撲面而來,女主無語凝噎……
拍攝其自己的時候,大景別的畫面四平八穩,刻板,具有壓迫感。而到男主,鏡頭選取更廣角度,從特寫變成近景,人物的半個身體納入畫面中。
因為在幾個男人中,只有本支持發表文件,他勢單力薄,情緒激動、躁動不安。
令人最記憶猶新的一場戲是梅姨奉獻的影后級表現,在詢問經營的建議后,畫面先是采用穩定的近景,在一番激烈的內心爭斗后,畫面開始推進,一直推到面部大特寫,原本在畫面中孤立渺小的凱一下子占據整個鏡頭。
面部所有的顫抖和眼中的憂郁一清二楚!
“來吧來吧來吧,讓我們發表文章。”
隨后慌忙地掛掉電話,生怕自己會反悔。鏡頭隨即拉到全景。
一錘定音后,觀眾的壓力和角色的壓力在景別的變換下得到疏解和釋放,人物內心的變化通過鏡頭的潛文本得到精準展示。
所有元素運用絕對是大師級的,收放自如,拿捏得當,一氣呵成!
斯皮爾伯格很細致的在結尾儀式化地再現報紙校對、揀字、排版、印刷這一整套流程。
把行為復雜化、儀式化,使其顯得莊重,敬畏之心因此不再那么易碎。
這些畫面讓觀眾明白,作為傳播者需要銘刻的那些真理與職責,真相通過那么多的流程才得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