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徑,也是事業成功的完整過程。
然后就是跟佛家學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講究清凈的,要求能看到《金剛經》所言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做到《心經》所言的“照見五蘊皆空”。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
且看這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來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無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人不就是懂得拒絕,也就是放下**,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這兩點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禪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徑所在。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時,心思是簡單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別人說什么就相信什么。
這樣看待世界當然是簡單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時,正是因為簡單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擾,這就是放下的心境。
只是還太脆弱,容易被現實擊碎。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這時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懷疑的,警惕的,復雜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輕易地相信什么,容易變得爭強好勝、與人比較、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
大多數人都困在這一階段,雖然糾結、掙扎、痛苦,這卻恰恰是頓悟的契機。因為看到了,才能出來;經歷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夠了,經得多了,悟得深了,終于有一天豁然頓悟,明白了萬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會走向滅,繁華會變成寂寞,那些以前認為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都會在規律里走向其應有的結局,人間只是無常,沒有一定。
這個時候他就不會再與人計較,只是做自己,活在當下之中。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世俗蕪雜,我只一笑了之。這個時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來,而進不去;第二重境界,是進得去,而出不來;第三重境界,才是進退自如、來去隨意。放得下,是因為看透了、超脫了,所以隨緣。
再說說道家學想得開。
道家是追求超世、講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觀天地、冷眼看破。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想得開”。
什么是“想得開”?且看這個“道”字——一個“走”字旁加一個“首”字,也就是腦袋走或者走腦袋。腦袋走就是動腦子,盡量透徹;走腦袋就是依胸中透徹而行,盡量順應規律。合起來,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這種智慧,就是想得開。
如何才能想得開?哲學大師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說,其中最高那層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
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者社會的風俗習慣,而對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
這種“自然”并非道家那個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人就是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