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爭得到陳勝急報時,已經在第二天的傍晚。
這是吳爭五年以來,遇到最為棘手、最兇險的時刻了。
吳爭有過那一陣的慌張,他打算迅速撤兵,令陳勝部硬頂從鳳陽府來的敵騎,不用多,只要一天,泰州衛就可以越到寶應,撤向興化。
然后令方國安的軍校兵團,死守江都,同樣爭取一天時間,以求泰州衛與吳淞衛在泰州會師,如此,手中就有了不下三萬人的兵力。
這樣的兵力,無論是固守還是撤退,將立于不敗之地。
唯一的代價就是陳勝的五千金華衛和方國安的一萬軍校兵團,這兩部擔當阻擊敵騎的任務,就不可能安然脫身。
但相對于六萬北伐軍全部被拖在江北,還是值得的。
吳爭與蔣全義等商議了一個晚上。
但蔣全義堅決反對以這種方式撤兵,他認為,淮安城中守軍也是人,只要全力攻破淮安城,那么這個局便會煙消云散,到時,掌控戰爭主動權的,就是咱們。
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前提是,淮安城能在兩日之內被攻破,否則,敵騎的推進速度非常快,后路就會被截斷,到時想退也沒法退了。
而蔣全義辯論道,如果以一萬五千人的犧牲,來換取咱們三萬人的活命,我寧可死在淮安城下,這四年中,我敗過、逃過,甚至被俘虜過,但從沒有一次,主動讓弟兄們為我去死,此例,此生不敢開!
吳爭聞之動容,他心里也不忍心,陳勝、方國安部所處的位置,是可以迅速向江邊撤退的,有張名振水師在,撤后南岸或者前往靖江固守,是完全有可能的。
讓他們為自己而死,吳爭確實有些不忍心,特別是軍校的那批生員,那是培養了三年的北伐軍日后的骨干啊。
吳爭陷入了左右為難之中。
眼見著天色漸漸亮起,時間緊迫,吳爭終于做出決定,他連下四道令,傳令陳勝、方國安部迅速南撤,由張名振水師接應至靖江固守。
令魯之域部繼續強攻鹽城,力求在兩日內有所進展。
令正在奉令北上的北伐第一軍一營,渡江后暫時駐囤泰興,協防泰州,等候下一步命令。
令杭州北伐第一軍再調萬人至吳淞待命。
這四道令,讓蔣全義駭然色,他急問道:“王爺,您這是要與敵人拼死一戰?”
吳爭沉默了一會道:“許多時候,愛拼才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