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敵人已經迫近,趙史終于受不了心中的煎熬,發出了一聲如鬼哭狼嚎般地嘶吼。
然后,他率著身邊二、三百長林衛,沖向了敵人,加入了戰斗。
其實,這個時候,不管趙史是小人、真小人、還是尚有良知的小人,他已經用他的行動洗涮了他的罪過。
然而,這又有什么用呢?
二、三百本就不擅于戰斗的長林衛,又能對戰局有什么作用呢?
……。
但趙史率長林衛生力軍,正面投入主大街的戰場,確實讓令正在步步后退的“叛軍”陣線穩了穩。
其實很多時候,勢頭最重要。
就象被人壓著打時,所有可以想到、也掌握的防御技能,都會無效,甚至想不起來。這就是兵敗如山倒。
但這時,只要有一股力量投入,支撐一下,讓敗軍有一絲喘息的機會,情況就會好上不少。
中間大街的寬度也二丈有余,橫向可以排列的人也就數十個,趙史率二、三百人逆流而上,硬生生地頂住了迫近的敵人,這使得后退的“叛軍”終于站穩了腳跟。
之前說過,其實這樣的仗,“叛軍”是占便宜的,雙方互射,一命換一命,事實也是如此。
可就在祖大弼下令,一萬預備隊左右合擊“叛軍”時,“叛軍”就失了分寸。
也是,主將陳棟不在,趙史又是個油滑惜命之人,“叛軍”無人指揮,又怎能不敗?
可此時,趙史率長林衛逆流而上,穩住了陣線的同時,更振奮了士氣。
“叛軍”將士喘息之余,終于兩次想到身后的家人,于是迅速反身投入戰斗,一轉眼間,陣線又穩住了,甚至開始反攻。
這不奇怪,殺人殺得順手了的清軍,發現自己被殺了,這種下意識的驚恐,讓腳步變得遲疑起來。
他們不由自主地稍稍地在向后退。
……。
變數就在這一刻產生。
泰州衛此時已經冒著矢石沖近城墻,可城墻上的敵人數量,絕不遜于泰州衛。
這是一場艱難的攻堅戰。
絕不會因誰的突然崩潰而戰斗結束。
但有一點,是原本不曾經預料到的,那就是城墻上并沒有重甲兵,敵人最多穿著的也只是皮甲,皮甲擋不住火槍鐵彈。
這個認識,在二十里戰線上,不斷地被驗證。
幾次的進攻受阻,退回來后,泰州衛士兵自發地開始攜帶彈藥,并組織人手,在城下向上進行掩護射擊。
因為之前,面對著重甲兵,射擊幾乎是無用的,為了減少負重,士兵往往不攜帶彈藥,而是僅提著一桿裝備槍刺的火槍,登梯上攻。
于是,這種掩護射擊的現象一旦普及開來,城墻守軍陣線開始松動,守軍甚至漸漸不敢從城墻上露頭了。
這就使得泰州衛登墻變得容易,往往是云梯往墻上一靠,基本上不用去顧及從城垛往下射的箭矢。
但守軍還是用木棍枯著云梯向外推,但這種現象,在登上城墻的泰州衛人數多了時,就慢慢消失不見。
守軍開始被動了,戰局漸漸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