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大弼加大了清江浦一線防御力量之后,敵人的兵力加到了一千八百人。
但這不是全在一個營地,從武家墩至清江浦,有數十里的距離。
泰州衛將士就算會飛,那也無法對這樣距離之內的敵人來一次迅猛的突擊,一旦發生戰斗,那么,別處的敵人就會警覺,也就失去了此次包抄的意義,就更不用說,迂回至淮安城北門了。
蔣全義的法子很“陰損”,但非常有效。
他在包抄了武家墩敵騎駐地之后,沒有對敵發起突擊,而只是迅速地搶奪了戰馬,并在敵人覺察的那一瞬間,率軍騎馬呼嘯而去,毫無留戀之意。
這膽子確實夠大,要知道數百敵騎就在身后,雖然戰馬被奪,可那也是一支成建制的軍隊。留在身后,等于是主動斷了自己的后路。
要是前行受阻,撤回時就會遇上這支敵軍,前后合圍,到時想撤就難了。
可蔣全義就是這么個犟頭,認準一點之后,喜歡孤注一擲。
這一點,象極了吳爭的性子。
……。
可憐的是祖大弼。
天色雖然已經亮起,可這一天正好是陰天,還有大霧。
當遠處馬蹄聲響起時,祖大弼居然還在欣喜,心想是騎兵聞訊來接應自己了。
甚至當騎兵出現在遠處時,祖大弼還在催促左右,趕快迎上去。
這樣的戰場,就有些“勝之不武”了。
蔣全義的數百“騎馬火槍兵”,簡直就是一場騎術訓練,雖然騎術不堪入目,特別是這支鑲黃旗漢軍士兵的眼中,他們甚至在擔心這些人,會不會騎著騎著就從馬上摔下來。
但事實證明,他們是多慮了。
蔣全義率軍出發之前,所率這三千人是經過仔細遴選的,那就是善騎。
可惜的是,泰州衛中,善騎的真心不多,沒這機會啊。
無奈之下,蔣全義不得不降低了標準,善騎變為會騎。
一字之差,程度就完全不同。
勉強湊足了需要的人手,蔣全義當時是真捏了把汗,如此奇妙的戰術,如果因為湊不齊騎馬的人而廢止,那真得撞墻了。
而結果也證明,蔣全義的戰術是極其有效的,清江浦的守軍,也如祖大弼一樣,以為這支騎兵是友軍,騎兵沖到營地門口時,哨兵還在大呼,“兄弟……大早晨的,吃過了沒?”
當然是沒吃過,這不,上你營中吃去唄!
幾乎是不費一槍一彈,騎兵以沖撞的方式,擊潰了清江浦守軍。
然后將全義將營地和俘虜交給隨后而來的二千余人,并下令他們固守營地,應對追來的武家墩那數百沒了戰馬的敵騎,他自己,就率著這數百騎,再次向淮安北門出發。
時也,運也!
蔣全義戰爭開始時,就想打一場翻身仗,可惜愣是在淮安城下,被祖大弼硬擋了十幾天,打得是真沒了脾氣。
眼見著吳爭親至,指揮權收回,等于蔣全義失去了打翻身仗的可能性。
蔣全義只好退而求其次,想著領一支偏師包抄北門,也好混個次功。
不想,天意弄人,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這算是圓了蔣全義的夢了。
蔣全義并不知道,他離開后,吳爭會突然下達全軍總攻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