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不缺乏反應能力,但他和他的嫡系漢旗軍,應變速度有著重大的缺陷。
也難怪,冷兵器時代的練兵,更講究的個人武力和陣形,對于士兵反應幾乎不涉及。
所謂的精銳,更多的是做到根據將領的令旗或號聲,到達預定位置,但主觀靈動性不足。
虎蹲炮的覆蓋區域其實不大,方圓數十丈罷了,這對于千騎所涉及的范圍,比例是很小的。
千騎就算集中并行沖鋒,其頭至尾的距離,也在一、二里地,這還是敵騎撒開了想一舉殲滅北伐軍炮兵陣地的情況下,也就是說橫面很廣。
而雙方的真實距離也就一里半左右,事實上,在敵騎前、中部被炮火覆蓋時,敵騎的尾部還剛從城門前煙塵中沖出來。
也就是說,如果應變反應迅速,陳錦能保住至少三、四成的騎兵,那么,吳爭想要破沛縣就得想其它辦法了。
北伐軍的能力不在于攻堅,特別是在缺少壓制城墻上弓弩、火炮的情況下,不著甲的火槍兵,根本無法與著甲敵人搏殺。
從某種角度上說,其實火槍兵就是一種弓弩兵的變異,但弓弩兵有輕甲,或皮甲或鏈甲,至少也得有個護心鏡啥的。
可北伐軍沒有,軍服帥氣是帥氣了些,因為著裝統一嘛,反觀敵人那各種各樣的裝束都有,甚至有些斜掛一條皮毛就當作是遮護物了,天曉得它是用來抵擋刀劍還是箭矢的,或許是準備摔倒時用來減少摩擦的。
所以,陳錦此時的應對出現了巨大的疏漏,他并沒有在第一時間制止騎兵的繼續沖鋒,反而陳錦在短暫的驚愕之后,下令兩側盾槍兵向前壓上。
或許陳錦認為,在如此短的距離內,北伐軍想要殲滅千騎,沒有個把時辰是做不到的,想想也對,就算宰千頭發狂的豬,那也得花時間啊。
將盾槍兵壓上,足以對北伐軍進行威懾,從而化解對騎兵的威脅。
從這方面來說,陳錦的應對也沒錯。
可陳錦沒似乎忘記了,北伐軍每個士兵腰間都裝備有手雷,雖說威力不大,零散使用時最多能當煙霧彈,只有集群使用才是一種神器,但真要在近處引爆,炸死炸傷一、二人,那還是可以的。
吳爭此時心中也驚駭著,這樣嚴密的部署,沖入陣地中的輕騎三十余騎,竟造成了二倍多的傷亡,他不禁為自己的“魯莽”捏了把汗,要知道,吳爭所處之地太過靠前,最后停下然后被幾個北伐軍士兵拽下馬來,齊齊用刺刀捅死的敵騎兵,離吳爭僅有二、三丈光景。
這個距離,敵騎若縱馬躍起,怕是吳爭至少得狼狽而逃,或許那騎兵還來改寫歷史。
或許那騎兵是不認識吳爭之故吧,誰讓北伐軍的軍服顏色、款式、布料大致一樣,唯有裝飾物有些不同呢。
但吳爭反應很快,立即組織炮兵再次裝填速射。
不但吳爭反應快,炮兵其實在吳爭沒有下令之前,已經下意識地進行裝填了。
這是一種本能,非常重要。
吳爭原本的部署是,炮兵在完成一次齊射后,迅速后退至六百持刺刀搏殺的士兵之后,再進行裝填補射的,因為敵騎一旦沖過炮火覆蓋區域,炮兵來不及裝填。
事實上,敵騎也確實沖過來了,但數量不多,且被六百士兵一輪火槍齊射,撂倒了三分之二。
隨即持刺刀前沖的士兵解決了剩余三十多騎,那么,炮兵已經無所謂向后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