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爭寄希望于南面鄭森,期待鄭森能在外敵入侵時,與自己同仇敵愾,可惜……吳爭失望了。
不得不打,如果在番人炮擊金山、海寧二衛后,還不反擊,那么,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隨后引發的連鎖反應,將是大將軍府不可承受之重。
必須打,不得不打!哪怕是拼個魚死網破!
……。
“稟王爺,敵人前鋒,三十六艘戰艦迫近茶山南二十里處,已經開始減速轉舵改變方向,其后有百余艘大小戰船尾隨。”
減速轉舵,改變方向,那是炮擊齊射擊前的標準動作。
二十里?
吳爭心中一凜,水師主力艦的艦炮,最遠有效射程才十八里,敵人是有備而來啊。
“按原計劃,令施瑯所部揚帆啟錨,邊打邊撤……。”
吳爭按捺著心中的不安,臉色平靜地下令道。
將戰場設在茶山(佘山)海域,一是化解杭州府危急,二是茶山海域容得下一場大規模海戰。
吳爭甚至做好了損失一半水師艦船的心理準備,目的只有一個,打平!
只要迫敵人知難而退,那么戰略目的就達成了,平手,一樣可以宣傳成勝利,哪怕是不要臉的勝利。
這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否則,徐州達成的條約,隨時可能被廢棄,戰爭的兩次暴發,將會讓江南失去最后一絲喘息之機。
吳爭身處崇明外海,與戰場相距約二百里。
他的身后,是水師一百二十主力艦和三百艘戰船。
可謂是背水一戰,不成功便……成仁了。
……。
吳爭麾下三大水師。
以張名振的吳淞水師為最,舟山水師次之,陳錢山水師壓車尾。
施瑯做為降將,成為王朝先的繼任者,可謂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雖說吳爭有后世的閱歷,對于施瑯的水戰才能是肯定的,但要將一支位居第二的水師,交到施瑯這個降將手中,確實需要魄力。
吳爭敢賭,但絕不莽撞,吳淞、陳錢山、舟山三大水師駐地形成一個倒三角,也就是說,一旦施瑯有異動,張名振、王一林兩支水師足以將其包圓了。
這一點,不僅是張名振、王一林心領神會,連施瑯也心知肚明。
帝王心術,用人得疑,疑人得用。
但吳爭不同之處在于,將疑放在明面上,等于告訴對方,想要本王不疑也簡單,靠你自己。
這種方式,雖然無法做到令對方感恩戴德,但確實回避了一些心理上的失落,不會因搪塞而形成期待的落差。
這方式不適合大范圍運用,因為,它收復人心,需要時間。
收復人心最快速的方法,那就是劉備說哭就哭的本事和摔阿斗的決絕,立桿就能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