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20190102151451055”投的月票。
對于施瑯而言,能獨領一師,確實出乎他的意料,這也讓他對吳爭的知遇,感恩之心油然而起,相較于在鄭森手下的憋屈,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提防和疑心,對他而言是題中之意,那么,就用戰功去消除它吧!
施瑯望著越來越近的敵艦,他沉聲下令,“七艦前出迎戰,山陰號率十二艦左側迂回,慈溪號率十二艦向右迂回……。”
前出迎戰?
這又是一個敢于臨戰抗命的主。
顯然,這與吳爭事先的命令是相悖的,施瑯是參加戰前軍議的三大水師主將之一,他豈能不知輕重?
可他還是抗命了。
敢于抗命的將領,多少真有些本事。
……。
吳爭接報之后,怒了。
怎么自己的手下,一個個都是抗命的主?
是得在戰后好好懲治、整肅一番了。
可此時,吳爭強忍心中怒意,改變戰術,“令王一林率己部水師迅速轉向東北,搶占戰場以北位置,隨時對舟山水師進行增援,令張名振率三十艘主力艦及戰艦若干,立即接應舟山水師后撤……告訴施瑯,本王生氣了!”
吳爭生氣了,后果很嚴重!
這個道理,就算屢次抗命的蔣全義都很清楚,真到了那時,蔣全義就會乖得象只小白兔,所以,吳爭這個威脅,在北伐軍將領中很好使。
……。
這時的通訊自然沒有后世那么靈便。
但古人從不缺少創造力,二十里一艘傳令船,桅桿上的了望哨可以隨時用旗將命令傳達出去。
這種方式的傳遞,二百里的距離就根本不是距離。
然而,施瑯依舊固執地抗命了。
海戰一觸即發,舟山水師打響了此次海戰的,第一炮。
或許,番人艦隊根本沒有想到,漢人敢打第一炮,他們雖然有更遠的火炮射程,雖然他們在二十里距離開始減速、準備開炮,但畢竟沒有開炮。
艦船的轉向,不是一蹴而就,船舷對目標,也不是正面相對,而是約三十至四十五度角對準目標,也就是說,船依舊在前進。
而施瑯令七艘主力船前出迎戰,雖然陣型是“品”字三角形,可方向同樣也是夾角對敵。
這樣一來,雙方的實際直線距離,其實已經縮短,堪堪進入了水師主力艦的射程范圍。
施瑯所部,有一批從鄭森那“挖”來的老水手,他們操炮、使舵的技能是熟稔的。
對風向輔助更是得心應手,此時的風向,正對著敵人,那么水師的炮彈射程,實際上是高于十八里的。
或許施瑯正是見風向可用,才敢抗命迎戰吧?當然,這是揣度。
七艦一輪試射,無數的炮彈在敵艦四周炸一道道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