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想而知,需要體面的克里?索恩,怎么可能留下偉大的荷蘭海軍,徒惹人笑柄?
他舍得留下的,自然是別番國拿來湊數、以示自己存在的戰艦。
這等于是白白便宜了施瑯,在他的戰功之中,添上了濃濃的一筆,讓王一林無比垂涎的一筆。
克里?索恩選擇方式很簡單,在糟糕和更糟之間,他明智地選擇了前者。
不容置疑,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
“多日未見,吳王風采英姿日盛!”
“大木兄,來援之情,吳爭銘記在心。”
“舉手之勞,吳王不必在意。”
“投之以桃,投之以李……大木兄不必客氣。”
當吳爭與鄭森第三次會面時,雙方會晤的氣氛,非常融洽,融洽到幾乎要撲進對方的懷里。
這是因為海上風大,就算巨艦,也晃動得厲害。
但這也是灘滸山海戰之名從未贏過灘滸山會盟之名的原因。
不是因為二人“親密”地幾乎撲進對方懷里,而是灘滸山會晤,讓三大抗清勢力中的兩大勢力,正式結成北伐同盟。
是鄭森突然想開了,還是吳爭欲割肉飼鷹?
其實都不對,這是雙方利益的重合和……妥協。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究必合。
北伐軍江北之戰的戰果,體現于南面的反應是,清軍控制力的衰弱,使得鄭軍與北伐軍必將正面相對。
雙方打一場,這顯然會讓鄭森、吳爭二人陷入世人的口誅筆伐之中,沒有人會在這個節骨眼上,認為應該暴發一場內戰。
誰也不敢冒此大不韙去開第一槍,重要的是,湖廣的李定國,還在率他的大西軍,挾二蹶名王大勝之威向北挺進,其勢,所向披靡。
如果鄭森、吳爭開戰,等于間接將李定國推到了大義的頂端,這種事,是鄭森絕對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吳爭不想看到的。
鄭森想不落李定國之后,憑嘛他是晉王,自己是延平郡王?
吳爭不想看到的是,李定國背后的永歷,成為了棋局最后真正的贏家。
所以,這場會晤與其說是相得益彰,不如說是各取所需。
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吳爭“贈送”了鄭森由施瑯所俘獲的六十三條聯合艦隊主力艦,以此補償了鄭林之前損失的、被水師“劫掠”五十艘戰船,并得到了不菲的“利息”。
而鄭森投桃報李,與吳爭擊掌盟誓,明年金秋,鄭軍與北伐軍會師羅陽——浙閩第一關。
最振奮人心的是,雙方誓言三年為期,合兵北伐!
但……具體事宜,且容后細細磋商。
這倒不是敷衍,相反,這更顯得雙方合作的誠意。
因為,兩支軍隊的合作,從來不是雙方主帥簡單地點頭,它需要雙方理念、目標的重合。
各自為戰,不叫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