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殖民者搶先一步,占了東藩北部,進行貿易和殖民。
接著,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紅毛,他們不知道有東藩島的存在,在攻占澎湖之后,還想染指閩地。
剛開始時,紅毛人數少,戰場又是在陸地,被明軍一頓圍毆,打了個滿地找牙。
紅毛當然不甘心了,于是調兵遣將、積極備戰,最終,雙方在料羅灣發生了海戰,明朝以兵船兩百艘、近萬大軍,對付荷蘭的軍艦十三艘,士兵九百余名,這兵力數懸殊吧?
可結果是兩敗俱傷,問題還是出在這次是海戰,明軍的火炮差紅毛太多了。
明軍損失較大,但紅毛占了上風,卻是孤立無援。
于是,雙方自覺都打不下去了,經過談判,荷蘭人在明朝官員的指點下,同意撤退到東藩南部。
明朝這計叫驅虎吞狼,讓紅毛去對付島上的海盜和西班牙人,可惜,歷史證明這是著昏招。
此后,荷蘭擊敗了原地主西班牙人,獨占了南部,繼承了西班牙人在島上的設施,并進行開發。
隨著荷蘭人勢力地不斷壯大,直接威脅著島內北面的鄭芝龍海盜集團,雙方因為海上利益,多次發生了正面沖突。
初期,由于荷蘭的人數較少,鄭芝龍還占據優勢。
但是隨著荷蘭人數和軍艦漸漸的增加,鄭芝龍越來越感覺自己孤掌難鳴了。
因此,在與荷蘭人對抗兩年后,鄭芝龍主動向明朝朝廷上書,愿意“剪除夷寇、剿平諸盜”,歸順了明朝,并且被朝廷封爵,允準到福建發展勢力。
五年后,經過積極備戰的鄭芝龍,終于在金門海戰中擊敗了荷蘭,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皆用鄭氏旗號”,掌握了東海的貿易霸權。
但荷蘭人依舊占據著東藩南部,其東印度公司的主要利益那時還在馬六甲以西,所以沒有調動海軍東來與鄭芝龍決戰的意愿,雙方就這么相安無事了。
直到去年,被吳爭以麾下三大水師,加上鄭森的水師,合力迫退了以荷蘭人為主的“諸番聯合艦隊”,以壓倒性的武力優勢迫使荷蘭人承認了建新朝對東藩的主權。
當然,做為“投桃報李”,吳爭允許荷蘭人繼續在東藩南部存在既得利益和持續發展。
其實這個時候,吳爭完全有理由向東藩派駐流官開府了。
但吳爭不愿意,理由有二,一是確實達不到控制東藩的實力,那么徹底掃清并剝奪荷蘭人的既得利益,必須經過一場大海戰,戰場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可眼下局勢,吳爭無力掉過頭來,進行兩面作戰,既然難解,不如放下,先定了主權歸屬,然后慢慢耗,耗到可以一舉蕩平之時。二是鄭家在東藩北部數十年的經營,勢力不小,再則,鄭森畢竟在與“諸番聯合艦隊”出了大力,蒙受的損失也不小。
吳爭還考慮到,“皇明世訓”對建新朝君臣的影響力,這時提出統治東藩缺少法理依據,畢竟,大將軍府名義上是隸屬于建新朝的。
所以,吳爭“慷慨”地將整個東藩島,做為回報“贈送”給了鄭森。
而鄭森,隸屬于永歷朝,永歷朝也是大明旗下的朝廷。
這等于吳爭將一個燙手山芋,甩給了永歷,暫時讓朱由榔去費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