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魯之域強忍著心中痛楚,為那即將出戰的將士,作最后的戰前動員之時。
從東門方向,傳來了期盼已久的,連綿不絕的炮聲。
魯之域心頭一震,驚喜地看向身后吳爭。
吳爭神色平靜,只是抬手就這么一揮,不發一言。
魯之域卻精神大振,沖三千將士大聲道:“……殿下運籌帷幄,早已在東門方向部署好了奇兵……如今,奇兵已至,便是我吳淞衛立功良機……弟兄們,北伐就在眼前……隨我攻城!”
三千將士此時一掃之前的緊張,戰意滿滿地吶喊著沖向南門城墻。
……。
此時,岳樂卻已經率他的正白旗三千精騎趕向了北門。
如此戰況緊急之時,做為清廷宣威大將軍、安親王岳樂,難道想不顧正在交戰的士兵逃遁嗎?
當然不是,岳樂之前派出的那隊騎兵回報,守軍發現北門外有敵軍騎兵活動。
這讓岳樂終于慌張起來,他自然知道這時出現在北門外的是誰。
三面受敵,這不嚴重,嚴重的是,海州城唯一與北面朝廷聯絡的通道,很可能被敵人截斷。
這關系到城中一萬六千多將士的生機啊,可此時東、南二面受敵,岳樂無法抽調別的軍隊,也趕不及,只能率自己的嫡系騎兵前往北門增援。
……。
祖大弼在歸投之后,一直沒有太大建樹。
倒不是祖大弼不想建功,而是上年紀了,心靜了。
做為“半路歸投”的他,并不想與這些悍將爭功。
他只想無過便是功。
所以,當他在東門外撲了個空(因為東門已經被封堵死),就一直駐囤在城外,等候傳來下一步命令,而并非象錢翹恭那樣,主動出擊。
可新的命令一直沒有來。
直到他在東門外等到了吳爭部署的那支奇兵。
說是三千人,可其實不止。
張名振還派出了水師的八百水手,做為運輸三十六門艦炮的輔兵,加入了這支奇兵的行列。
這支奇兵的主將,便是海州城防御戰時,戰死在西門的戚家杰的親哥哥——戚家豪。
當祖大弼見到這支奇兵時,波瀾不驚的心里,如同扔進了一方巨石,變得波浪滔天。
這是祖大弼第一次見到第一軍主力,他一直待在江北,認為見到的泰州衛、吳淞衛等已經是北伐軍最精銳的了。
可現在,祖大弼才發現,自己錯了。
面前這支軍隊,士兵身上的火槍,完全與泰州衛、吳淞衛配備的不同,要來得細、短……更輕便,而锃亮的槍刺也完全不一樣,吳淞衛的槍刺,其實就是一柄加了環扣的短劍,可這種槍刺不同,是三棱的,在月色下發著淡淡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