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盱眙城的清軍頓時崩潰了。
其實這個時候,已經有數百清軍攻上了盱眙城西門,與已經明顯力不從心的守軍,正膠著捉對廝殺。
按池二憨的話說,平心而論,如果蔣全義再晚一個時辰……不,半個時辰,西門就守不住了。
兩軍實際上是隔河會師,蔣全義坐船在河面上與池二憨簡單地碰頭,得知舊縣戰況的蔣全義,隨即揮師南向,增援舊縣。
而池二憨率不足二千人的部隊,接管了泗州防務。
自此,泗州戰役結束,鳳陽城的東大門被打了個粉碎,北伐軍兵鋒已經不可逆轉地指向鳳陽東大門,阿濟格該鬧心了,是該做出抉擇了。
……。
如果說,蔣全義在泗州北門,用“機槍”小試牛刀。
那么,在舊縣以北的淮河北岸,對兩千清騎的作戰,就該載入史冊了。
自古以來,步兵對騎兵,毫無懸念大多是敗,就算勝,也必定是慘勝。
就算吳爭拉出火槍兵,也從無一次是完勝的,傷亡比例基本上在一比二,甚至更高。
蔣全義是個瘋子,這一點,吳爭早就給他做了定論。
這仗如果換作是吳爭指揮,一定是先派出前鋒作誘餌,主力占據地利,布設火槍陣地,然后由前鋒將敵騎引至射程之內,進行射擊。
可蔣全義不一樣,或許是在泗州北門打順手了。
他的指揮是——沒有指揮。
于是出現了今日之前,華夏戰場上從沒有出現過的奇葩一幕——步兵向騎兵發起沖鋒。
當然,“機槍”和小炮,給予了強大的火力支援。
或許是老天幫忙吧,正象進攻盱眙城的清軍一樣,這岸邊的清軍,同樣沒料到自己的身后,會出現一支敵軍,更不會想到,會是這樣一支擁有強大火力的敵軍。
清騎為了迅速渡河,是將人與馬分開擺渡的,這就造成了清騎兵無法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人找馬,給了蔣全義不下半柱香的時間。
這就夠部隊順利突入敵陣百步之內了。
接下去的戰斗,就毫無懸念了,以幾乎相同的兵力,步兵對騎兵,正面作戰,全殲。
蔣全義由此輕松得到了數百匹良馬,回去之后,向錢翹恭“勒索”了一個好價錢,當然,這是后話了。
淮河北岸的近三千清軍覆沒,代表著舊縣之圍已經緩解。
當天夜晚,渡過淮河的蔣全義率部撲向舊縣,與舊縣劉放對城外清軍發動合圍。
但由于是夜里,天色太黑,圍城的清軍大部分敗退之后,向西逃竄。
就此,泗州戰役正式結束。
但拜音圖所屬殘部和這支西逃的清軍,無形之中就造成了鳳陽城中的守軍突然多了五、六千人,為即將發起的鳳陽戰局提高了難度。
當然,此時不管是蔣全義還是劉放、池二憨,三部都已經沒有了繼續進攻的力氣。
而清軍連遭兩敗,銳氣大減,正需要整肅軍隊,雙方隔著一條淮河,陷入了短暫的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