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反潮流的手段,太過激進,可以想象,在民智未開之時,用拳頭來強迫并改變階級的利益分配方式,這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其影響之大、后果之嚴重,不可描述啊。
就算在數百年后,這種方式也一樣導致階級的激烈沖突,引發一場席卷天下的革命。
就連吳爭自己都講,反正在江南自己的轄地,是不敢搞這一套的。
但徐州嘛,就不管不顧了,反正得讓出去,管它洪水滔天呢。
這道命令一下,被北伐軍忠實地執行下去,無數富商貴胄被抄沒家財、驅趕出城,甚至被殺,土地、宅子、財富被分發下去。
真實百姓下意識地抗拒,他們認為就是強盜行徑,這與他們打小形成的意識相悖,可切實的利益,迅速改變了他們的觀念,從此,他們成了既得利益者,也成了吳爭最忠誠的擁躉。
也就是說,長江以北,百姓中最歡迎北伐軍的,恐怕非徐州百姓莫屬了。
之后北伐軍撤出,清軍接手徐州,起初清廷也想維持太平,并沒有對既定事實進行顛覆。
但隨著那些被驅趕的富商貴胄們聞訊返回,情況就越變越惡劣了。
這些富商貴胄能輕易罷休、打落牙齒往肚子里咽?
自然不能,反攻倒算那一幕隨即出現,愈演愈烈。
那么,百姓就全無還手之力了嗎?
倒也不是。
其實吳爭當初早已想到了這點,所以,在占領徐州前后一個月時間內,長林衛在徐州布設、發展了放多“自救會”,就是來應付可能出現的這一幕。
但“自救會”是個非武裝組織,無法與軍隊相抗衡。
他們可以防御富商貴胄的看家護院,卻無法抗拒來自軍隊的進攻。
前一天,數家富人聯合起來,向徐州駐軍行賄,對十一家城中百姓實施了滅門報復。
這一事件激起了城中百姓的憤怒,在長林衛暗中組織下,越來越多的百姓參與進了這次事件,直接導致了徐州城中所有官府衙門被人潮淹沒。
**,往往開始時尚有節制,到了后來,就連發起人都無法控制。
而徐州駐軍地加入,更直接導致了流血。
百姓能不吃虧嗎?
既然吳爭當時挖坑時已經想到會有這么一天,那難道僅僅只有安排了長林衛暗中組織,沒有別的后手嗎?
吳爭雖然不能預測這種上事件準確的發生時間,但發生的必然性,吳爭心知肚明。
所以,吳爭自然也就有了安排。
在泗州城短暫一現的蔣全義及他的三千人馬去哪了?
泗州之戰之后,吳爭就已經將目光落向了徐州。
既然濟爾哈朗不想再讓阿濟格和多爾博回京妨礙他,吳爭自然要滿足濟爾哈朗的“請求”,況且這種請求,吳爭非常滿意,多多益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