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之后,率大軍而來的阿濟格與李定國在商城以西、灌河東岸,狠狠打了一仗。
這一次交手,大西軍沒有保持住這二年來戰無不勝的定律,以傷亡六千多人的代價,僅換得了斬殺清軍不足三千人。
一向勇猛、身先士卒的李定國,也被敵軍流矢射中左臂。
此戰之后,李定國下令固守商城,再無力氣出城迎戰清軍了。
至次日午后,阿濟格與孫可望共同完成了對商城東、南、西三面包圍,攻城之戰一觸即發。
留給李定國的選擇不多了,要么死戰,要么撤退。
一直不肯讓建興朝和北伐軍染指河南的李定國,這時終于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他在給已經移蹕湖廣衡陽的永歷帝派出信使的同時,另派人向吳爭求援,同時,向距離商城最近的廬州建陽衛、京軍廖仲平左營和鳳陽府池二憨部緊急求援。
……。
此時清廷朝堂,久決不下。
幾方人馬吵翻了天。
難道他們真不知道局勢已經危急到了存亡關頭了嗎?
當然不是,至少除了福臨之外,其它的皆心知肚明。
可他們依舊在爭吵個沒完,為的,就是搶奪福臨后組建的那支新軍的統領權。
福臨想親征,原本這沒什么可指責的,兗州離京城并不遙遠,皇帝親征,未嘗不可。
但這道詔令,愣是被叔王、洪、范等人封駁了回去。
理由很簡單,皇帝尊貴,不可輕易出宮門,何況是京城,更何況是戰場,刀劍無眼啊。
這一幕很熟悉,從古至今,除了馬上得天下的開國皇帝,士大夫們都是這般“苦勸力諫”皇帝的,原因也不復雜,試想,一旦皇帝真正與民、與軍同樂,那么太多的事,就瞞不住了。
就象清朝有個皇帝,出宮吃了一回雞,才明白原來吃一整只雞才八十多文錢,而不是御膳房帳中所記一百二十兩。
既然福臨無法親征,就必須有人統帥大軍南下。
這人選怎么來?
誰舉薦?
誰有資格舉薦?
這就成了清廷朝堂爭執不下的原因了。
可以說,對于此時的清廷,掌新軍者,掌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