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岳樂心里還是對北伐軍有著忌憚的。
……。
隨著各路北伐軍大舉南撤。
沿路各府剛剛重戴漢冠的百姓們苦不堪言。
一些“船小好調頭”的普通百姓,隨著北伐軍的行軍路線向南逃難。
而一些鄉土難離的民眾,那是指著南撤的北伐軍,什么難聽的話都罵出來了。
什么“逃跑將軍”,還有“打仗無能,逃跑有術”,更有拿著爛菜梆子和臭雞蛋,躲在門后、巷口砸行軍將士的。
【書友福利】看書即可得現金or點幣,還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可領!
而有著嚴令的北伐軍將士,只能緊咬牙關,忍受著這種本不應該承受的指責和謾罵。
一時間,剛剛穩定的江北民心,不可抑止地反轉了。
一些本就與清廷藕斷絲連的豪門、富戶、降官們彈冠相慶,紛紛宣揚建興朝時日無多,大清將一統天下之類的云云。
而淮安城中的吳爭,日子是真不好過。
臨時行轅外,被無數請愿的百姓所堵。
民意還好,隔絕在外就是了,關鍵是,有不著調的將領,也“趁火打劫”。
北伐軍軍紀森嚴,吳爭這幾年的精力全花在了整軍上。
可北伐軍中有異類啊,譬如那個敢在吳爭面前要“大將軍”位的劉放兄。
被吳爭勒令在衡陽“閉門思過”的劉一手,終究難耐他與生俱來的“大將軍”癮,在衡陽思過都不老實,他故會重施,愣是整出了一支堪稱“大軍”的衡陽衛。
不過,這次他確實是吸取了之前教訓,沒有再招收那些婦孺老弱,而是青一色的壯丁。
這其實與劉放的思想轉變沒多大關系,而是衡陽區區一個小鎮,在之前的兩戰中,人口皆已喪盡,如今涌向衡陽的,皆是周邊各府的民眾。
也對,人的名樹的影嘛,一個從草根到將軍逆天轉變的“成功人士”,對那些一心有著“將軍夢”的年輕人,無疑是極大的誘惑。
這在吳爭和沈致遠身上就能體現,萬歷朝戚少保的英勇抗倭事跡,還不是影響著幾代江南年輕人棄筆從戎,以血灑沙場為畢生追求?
劉放是帶著請戰書來的。
還是血書。
只是天曉得是人血還是雞血,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廝差點就指著吳爭鼻子“諫言”了。
“王爺,您可是我朝的定海神針哪……我劉某還有江北數百萬民眾,可是一心指望您率王師北伐的……。”
聽聽,聽聽,這貨居然也敢在吳爭面前,自稱代表民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