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的第一次投降。
聽都能聽出來,這次的投降,是詐降。
祖大壽以幫后金奪取錦州城為名,騙皇太極放自己回去。
但一回到錦州城,就如同肉包子打狗。
祖大壽不但不履行諾言,還在城中組織防御,抗擊清軍。
崇禎帝這次不糊涂,升祖大壽做了左都督,并三次下詔,令其進京陛見。
可祖大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老上司袁崇煥的前車之鑒,祖大壽均借故推辭,不敢入京。
崇禎十四年,清軍再度來犯,皇太極率大軍攻打錦州,并大敗增援錦州的薊遼總督洪承疇軍十三萬人,洪承疇退守松山。
次年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往盛京后不久便降了清。
崇禎十五年,被圍困整整一年的錦州城糧草斷絕,城中殺人相食,祖大壽再次率部開城投降。
這便是祖大壽的第二次降清。
這真合了一句老話——天要亡明,非戰之罪!
降清之后祖大壽,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并隨清軍入關。
正象祖大壽二次降清心意不誠,皇太極也沒打算重用祖大壽。
給他一個虛銜安置在京了事。
不過皇太極還是重用了祖大壽的子侄,譬如祖大壽的侄子祖澤潤、兒子祖澤洪、養子祖可法等。
再譬如,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
原因其實也簡單,遼東大軍,特別是關寧鐵騎,于大明朝的地位,就象是清末的北洋軍一般。
當時整個天下,凡軍隊、行伍之人,莫不與北洋軍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而祖大壽,就是繼袁崇煥之后,遼東明軍中的靈魂人物,他的子侄、舊部,勢力影響之大,遍及整個遼東明軍。
皇太極敢對祖大壽動手嗎?
肯定不敢,可以這么說,沒有了遼東大軍的清軍,就無法統一全國。
那么,祖大壽第二次降清,是心甘情愿的嗎?
不,絕對不是!
真要象洪承疇那般降清,祖大壽不必等到山窮水盡、殺人而食的地步。
但若說他對大明絕對忠誠,那也是仁者見仁了。
或許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祖大壽降清時的心情,那就是——心灰意冷。
守無可守、忠無可忠——奈何?!
……。
祖大弼能與祖澤潤一拍即合。
源頭還是在于祖大壽身上。
不是不想抗清,而是不能抗。
不是不想反清,而是沒法反。
被“安置”于京城祖家街的祖大壽,心里想些什么,祖澤潤略知一二,那便是四個字——恃機而動。
這才有了叔侄相擁涕哭,臨陣倒戈,賺取聊城這一幕。
這一變化,改變了東昌,乃至整個山東,雙方軍力的平衡。
可以說,如果風雷騎是一支陷于敵腹的孤軍,那么,有了平山衛的會合,便不再是支孤軍,而是一支進可攻、退可守的銳師。
那么,錢翹恭這半月里在做什么?
為何不即刻南下,或者派人往徐州或者鳳陽報平安呢?
這半個月,可做的事太多了!
錢翹恭在祖大弼、祖澤潤叔侄的勸說下,同意了這叔侄的建議。
整個山東及周邊,多少當年祖大壽麾下的舊部啊?
串聯,只要串聯起來,可當十萬師。
關鍵是,此消彼漲,兵不血刃哪!
而做到這點,最需要的就是——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