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出城前,沒有對任何人提及此次出城的意圖……不,他有對一人提及,是他的次子李嗣興。
此時已經十七歲的李嗣興,很是羨慕他兄長李溥興能被爹送往杭州府。
特別是在江南軍校學習,如今李溥興已經成為北伐第一軍中的副團長,更是令李嗣興羨慕。
原本,李定國沒有打算此戰將李嗣興隨軍,只是被李嗣興鬧得不清靜,于是順了李嗣興的意,帶他北上。
按理說,李嗣興是李定國次子,雖然不可能成為世子,可那也是公子。
在軍中,誰敢不敬?
奈何李定國治軍甚嚴,升軍職,得憑軍功。
李嗣興初入軍旅,何來軍功?
在李嗣興的懇請下,李定國稍作了通融,專門替兒子想了個官職——裨將參軍。
裨將參軍,這名字如果拆分開來,裨將、參軍,那就一目了然了。
古往今來,裨將一般為副將,往往做為偏師統領,或者是代主將為先鋒。
而參軍嘛,顧名思義,等同于后世參謀。
按軍中職責劃分,屬于一文一武,職能也就南轅北轍了。
可李定國將兩職務生生地捏在了一起,這不是變相夸贊兒子文武雙全,而是暗示,這是只菜鳥,兒郎們,別聽他忽悠。
可不就是這樣嗎?
正象歷朝歷代,真正統帥天下兵馬的,為大將軍。
如果非要在大將軍前加上什么“鎮南”、“征東”、“平西”的銜名,只能說明,這就是個封號將軍。
倒不是說這些封號不值錢,而是,有封號的,往往是將不是帥。
李定國確實沒讀過書,可天下道理共通,無非是表達方式不同,征戰多年,又浸淫宦海日久,李定國就以這官名,打發了次子的軟磨硬泡。
李嗣興起初還高興得很,可沒多久,發現他的命令不怎么好使。
于是私下找人打聽了,明白他爹的意思,這下更加鬧騰著要上杭州府找他哥去。
如果不是李定國派人看管,吳爭之前至信陽州時,李嗣興怕是早找上門去了。
所以,李定國其實心里還是有些提防的。
他知道自己為一方主帥,擅自出城,干系重大。
這不,出城之前,私下與兒子交待了,讓他好好履“裨將參軍”本職,只要等自己回來,說不定,就答應李嗣興去杭州府了。
以前的軍隊,兵隨將走,主帥要是有個不測,那就是少帥主事。
古往今來,皆如此。
絕不會去管,這少帥能不能擔起這擔子。
此時有左夢庚為例,后世有張少帥為例,就可印證此理。
如果之前,李嗣興聽聞定會高興萬分。
可自從知道他爹拿“裨將參軍”來忽悠自己,李嗣興自認不好騙了,哪怕是他老子的話,他也抱著懷疑的態度,需要驗證!
李定國原本是想將洛陽防御暫時托付兒子,這其實也沒錯。
軍中諸部各有份屬,說是托付兒子,其實也就是掛個名,安人心,真要有不測,諸部各司其職,用不著李嗣興做什么。
可李定國絕不會想到,自己說的話,已經不再讓兒子信任了。
不但不信任,反而引發了兒子不可遏止的好奇心。
都說,好奇,會害死一只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