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崇禎上吊開始,先是弘光,后是潞王、魯王、隆武,最后是永歷,除了永歷朝地處偏遠,堅持得久些,其它的,全沒支撐過兩年,甚至不到一年。
究其根本,新帝沒有號召力,說簡單點,沒有實力。
手中沒有一兵一卒,新帝登基,全靠幾個舊臣、老臣在那拍腦袋決定。
這也就有了弘光朝后,潞王在杭州、魯王在紹興、隆武在福建、永歷在廣東,甚至同時出現兩個皇帝同存的奇葩景象,好嘛,群雄爭霸嘛!
若是群雄,那也不錯,問題是他們連群雄都夠不上,譬如魯王在紹興,若不是吳爭返回,王之仁、方國安兩國公左右著朝局,朱以海算個屁?
隆武也是,他心高氣傲,一心想著北伐收復失地,可結果呢,他所依靠的鄭芝龍,一聽清軍來了,第一個命令就是令鄭家軍全線后撤,使得有著數十萬大軍的隆武朝,甚至連場象樣的抵抗都沒有,便壽終正寢了!
永歷朝也一樣,被孫可望整體挾持,永歷帝甚至被軟禁在安龍,所謂的安龍府,其實就是一個廢棄的明朝衛所。
所以,南明之所以不堪一擊,不是我泱泱漢族無人,更不是義士殺敵不勇敢,而是沒有一個能號令群雄的領導者,更不是打不出這樣的領導者,而是那些文武,只顧到自己的利益,就近或就親選擇繼位者。
這首先得怪那個奪了侄子帝位,得位不正的朱棣,他自己也覺得這事做得齷齪,于是他的子孫,全被他當了豬養,沒個有能耐的,否則,如果崇禎上吊之后,南面出個象他自己那樣敢以數百騎奪位的子孫來,韃子豈能輕易南下?
至少,也能混上個隔江而治。
也得怪崇禎,他的帝位來路是正的,當了十幾年皇帝,根基也有了。
可被李自成一逼,就上了吊,置整個天下萬萬子民于不顧。
其實他完全有時間離開順天府南下,哪怕逃到南都應天府,再組織軍隊打回去就是。
可他卻認為朝中那些個不來護駕的無良重臣代表了天下人心,心灰意冷地掛了樹。
如果崇禎還在,吳三桂那個跳梁小丑敢引多爾袞入關?
借吳三桂膽,他也不敢!
如果崇禎還在,當時弘光朝百萬大軍能一哄而散?
左良玉敢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揮師東向?
如果崇禎還在,各地明軍或許還是戰力低下,但也絕不敢成建制,甚至于數萬、十幾萬的大軍一箭不發降了清。
如果崇禎還在,僅數十萬人口的滿人能占萬萬漢人的土地二百多年?
總而言之,大明朝之所以亡,并非什么閹黨禍亂、清流無恥、文官貪婪、武將怕死……無非一點,崇禎之后,明室無人!
新帝手中無權,帝位還是被人擁立推舉的,說出的話自然不是圣旨,是狗屎!
合則聽,不合,則聽不見!
這樣的朝廷,自然是聞敵即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