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被吳爭“流放”海外的朱以海又回來登基了。
這次他有實力了嗎?
還是沒有。
擁立他的諸公,竟還在籌謀以“大義”來束縛吳爭的手腳。
竟將成功的希望,寄托于“敵人”的良知。
可笑,實在是可笑至極了!
難道這些名士鴻儒們,在經歷了這些年的苦難之后,依舊不知道“槍桿子里出政權”這句話嗎?
他們甚至連方國安都不如。
方國安尚在狗急跳墻之時,還能想到、敢率舊部挾持吳老爺子,以換取一線生機。
可這些人,他們甚至連吳王府內院都不敢闖,生怕給了吳爭率軍回師的借口。
著實……可悲啊!
……。
朱以海登基第三日,松江軍校八千學員,加入了反對聲潮,他們的口號更加直接——王師南返,撥亂反正!
江南三大學院,唯有江南商學院不發一絲聲音。
而被視為官府喉舌的“漢明半月談”,在陳子龍伏法后,已經今不如昔,它只是在邸報上印了廖廖數語——吾朝又有皇帝了!
第四日,原嚴州衛,今處州衛都指揮使孫嘉績,以“勤王戡亂”之名,率軍北向。隨即,江南軍校八千學員響應開撥。
第五日,吳淞衛留守,副都指揮使吳易響應處州衛,率三千人西進。
杭州府,熊汝霖等人獲悉之后,急令城門緊閉,府兵上城墻,同時,再派信使向應天府,催促朝廷調左、右營護駕。
……。
應天府,朝堂。
一班文武在那,爭論得面紅耳赤。
代首輔王翊喉嚨都已經沙啞,他,是真得力不從心了,他的威望無法壓制這些一個個自認資歷厚到無以復加的官僚們,和那些自認天下還姓朱的宗親王爺們。
冒襄在尖著嗓子嚷,他無疑是繼王翊之后,尚有資格在朝堂上可以嚷的人。
不是冒襄文名在外,也不是他的閣臣有多尊貴,而是他的身后,站著一個人。
當然,這個人的影子,也不是全能的,可以遮擋一切風雨的。
譬如馬士英,他就只能縮在大殿的角落上,哀怨地掃視著每個在嚷的人。
不是馬士英不想參與,實在是他每上一前,便會被啐回來。
這可不是假啐、干啐,那是實啐、濕啐啊!
用那些人的話罵,“漢賊不兩立”或者是“某不屑于奸倿為伍”亦或者是一口啐出,斜眼以對,竟連句話都懶得罵。
人哪,就是不能做錯事……不對,準確地說,人哪,要么別做錯事,要么,就將錯事做到底!
千萬別回頭,苦海無涯,回頭無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