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支船隊!”
重慶府。
重慶府城是四川首屈一指的大城,夾在嘉陵江與長江之間,從最東邊的朝
天門,到最西邊的金湯門,方圓近三十里,還超過成都。
六月份,正是江水浩渺、湍急之時,此時,莫說沿著長江逆流而上了,就算順流而下也要萬分小心才是。
不過有一支船隊卻完全沒有受到江水豐欠、水流緩急、江里礁石眾多的影響。
放眼天下,也只有如今已經完全占據除了四川以外長江以北土地的大夏國了能做到了。
大夏國占據湖北后,便將夷陵州改為宜昌,升級為府,并在那里設置了大型船場和碼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大夏國肯定會以此地為基礎,徐徐進圖川東鄂西之地。
果然,在占據宜昌五年后,大夏國已經在此地擁有各類艦船幾百艘,扼控宜昌到武昌一帶的長江水面,如此強大的艦隊,如何能只管顧長江宜昌以東江面,從去年開始,宜昌艦隊一開始以三四艘為單位逆流而上,逐漸探索宜昌到重慶之間的航道,最后發展到以幾十艘船隊推進到廬州、敘州一帶。
此時的四川長江附近的三股勢力,重慶的曾英、廬州/敘州的曹勛、合江-江津一帶的王祥都都擁有不小的水上力量,特別是扼控嘉陵江、長江下游的重慶總兵曾英更是擁有一支龐大的艦隊。
不過,當大夏國的戰艦逆流而上時,不約而同似的,這三股力量竟然都對瀚海軍的船只視而不見,就當他不存在似的。
于是,就在這一兩年,瀚海軍宜昌艦隊已經將從宜昌一直到敘州的航道完全摸清楚了。
這一日,重慶府城外面的長江江面上突然駛來一支龐大的艦隊!
得到這個訊息,西南三省總督(實際上是川東巡撫)文安之、重慶總兵曾英都趕緊來到視線最好的朝天門城樓觀望。
文安之,一個年近六十的文官,宜昌人。
曾英,只有三十歲,二十剛出頭時,以書生之資主動來到川東,先是擔任守備,最后做到了重慶總兵的高位,歷史上的他做到重慶總兵才二十四歲,完全是靠自己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實力之強,恐怕還在川西的楊展之上。
在原本的歷史上,張獻忠死于鰲拜的弓箭之下后,張可望帶著余部過江,與曾英大戰,曾英不幸落水而亡,從而造就了大西軍全數過江,最后占據云貴一帶風起云涌十余年的局面。
若是曾英不死,大西軍多半過不了江,最后只能亡于清軍之手,而重慶的曾英在楊展死后也會獨木難支,最終不敵清軍。
沒了大西軍,南面滅亡得會更快。
在那個當口,只有一個可能能拯救南明,那就是曾英與大西軍聯合起來,但那是不可能的。
曾英身材頎長,英俊挺拔,人稱“曾公子”,頜下三縷長須,又稱“美髯公”,看似一個書生,實際一員悍將,就是由于他的悍勇,他先后收服了姚黃余部中的李占春、余大海、張天相、胡鳴鳳等,聲勢之盛,連大西軍帶兵能力最強的張定國也只能隔著嘉陵江與他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