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中途歇息了大約十五分鐘,尼堪不是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他不想將朝會一直開到一整日不帶停歇、讓老臣們搖搖欲墜的。
接下里就是詔對的時間了,原本尼堪是準備了幾個話題讓大臣們提前思考并在今日做出應對的,最后想了想還是算了,他已經提前告知大家今日三院六部、各大總督轄區可以各提出一個最大的問題,以供眾人商議決策。
張文俊手里還有兩幅卷軸,那里肯定有既定的安排了,多半是一些任命,但尼堪并沒有讓王文慧立即宣告,而是準備完成詔對再說。
這次詔對,史稱“十年首詔”,因為今年已經是東興十年了,大家也過完了新年。
按照尼堪的想法,十年了,天下大定,該換年號了,不過那也是在第十一年才行,沒辦法,中國人講究五、十的整數。
按照之前議定的順序,六部提出詔對的順序依次是禮部、吏部、戶部、刑部、工部、商部,然后是樞密院、理藩院,最后是一級總督轄區。
現任禮部尚書是韓承影,他是遼東漢人世家的代表,其實在李成梁以前,遼東韓家位居世家前列,不過在努爾哈赤時代,讀書人并不吃香,后來他也跟隨東江鎮退到朝鮮,最后加入到大夏國行列,當然了,當時尚沒有大夏國,只有瀚海軍。
既然是遼東世家,韓承影本身還是設館收徒的大儒,這一肚子四書五經自然少不了,但作為來自遼東的讀書人,長期與女真人、蒙古人相對,這內里的性子異于內地的讀書人,特別是迥異于執大明讀書人牛耳的江南讀書人。
與江南讀書人相比,遼東的士子更像九邊的讀書人,比如孫傳庭,多是文武雙全之輩,就連被后世大清康雍乾三代交口稱贊的范文程在皇太極時代的職位也是一個“參將”,可見他也是能上陣殺敵的。
韓承影也在此之列。
他號稱大儒,實際上是嚴格按照“君子六藝”來修習的,別的不說,他也會劍術和射箭——當然了,也就是“會”而已。
像他這樣的人大夏國改造起來就容易得多,長期浸染在部族里面,這心思也會簡單一些。
江南的士子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占據半壁江山的復社眾、東林黨眾的影響下,大夏國想要改造這些人殊為不易,能夠認同大夏國的多半是像孫秀節、宋應星、方以智這樣本身對西方的宗教、學識有些掌握的人。
韓承影雖然不大懂奇淫巧技,但對大夏國的風尚還是適應的很快。
他的議題一早便準備好了。
“陛下,微臣是掌管禮部的,眼下我國不惜一切代價讓國內實現了圣人提出來的‘有教無類’,還大進一步,對于學生上學所需費用全部豁免,此乃亙古未有的大仁政,僅此一節,陛下的威望就能震古爍今”
“除了教育外,再就是外交了,眼下我國的禮部實際上是將以前的禮部、鴻臚寺、理藩院的功能融合在一起了,而我國眼下的理藩院實際上管轄的是草原上未納入博格拉部的諸部,他們實際上也在接受我國的治理,以微臣愚見,既然都是全面接受我國的管轄,專門用理藩院來管理就有些……不妥了”
“完全可以納入郡縣制管轄,無非是管轄的緊密度不同罷了,反而是那些真正的藩國,比如盤踞臺灣島的滿清余部,他們雖然去除了帝號,但依舊稱王稱汗,同樣的,婆羅洲的尚可喜、緬甸的吳三桂、李自成,寮國的張獻忠,甚至歐洲的烏克蘭、羅馬尼亞何嘗不是如此,再者,雅安的印度汗國也有些類似,滅亡準噶爾之后,盤踞拉薩的和碩特汗國也派出了愿降為藩屬的使者,并祈求我國的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