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東胡,蕭何就聽到了一個令他感到震驚的消息--韓信和蘇角竟然帶著大軍出征夫余和肅慎了!
這簡直把蕭何給徹底驚呆了。
此次北征,不是為了統一匈奴的嗎?
怎么……他們統一了東胡還覺得不夠,竟然還想著要把夫余和肅慎也一塊給滅了?
想到這里,蕭何簡直是瞠目結舌,他現在算是大開眼界了。這真是什么樣的主帥,就帶什么樣的兵,朝中的人,誰敢想到,韓信等人居然敢帶著七萬人,一邊在擔負著東胡的穩定,一邊還想著要去滅了夫余和肅慎啊?
那可是兩個有政權的國家啊!
蕭何抹了一把冷汗,心中震憾的同時,心里又頗為擔憂。因為整個東胡,韓信只留下一萬秦軍,維持東胡的穩定。
不過,經過了解,得知韓信他們把東胡的青壯征盡一空,這倒是讓蕭何稍加放心了一些。
于是,他立即將留下來的一萬秦軍,全部裝備上了馬鐙、馬鞍,同時派人將剩下的兩萬套馬鐙、馬鞍,急速送往正在出征夫余路上的韓信。
因為蕭何心里知道,只要韓信他們不敗,東胡就應該不會出亂子。但是,一但韓信他們慘敗而歸,那么作為與夫余、肅慎為同盟的東胡,也必將反抗。
所以,韓信他們不能敗,一敗就全完蛋了。
事情,也確實如蕭何猜測的那樣。
東胡的大當戶與右都尉,表面上接待著蕭何,協助他郡縣劃分,但是心里卻是在觀望。
他們在等待著韓信出征夫余的結果。
…………
與此同時,韓信與蘇角,率著大軍,直奔夫余。
六萬秦軍,加上新征組建的五萬東胡兵,共計十一萬大軍,浩浩蕩蕩,旗旌摭天。單從兵力上來看,他們的兵力已經比夫余和肅慎加起來還略多一些了。
只不過,唯一的風險就是,這新征的五萬東胡兵,屆時不會倒戈相向。
如果一但這五萬東胡兵,倒戈相向,加上夫余和肅慎,這便會落得一個前后夾擊或里應外合的局面,那么韓信他們就真的徹底完蛋了。
為了防止這種悲劇的發生,韓信只能用利益來保證他們的忠心。
為此,韓信不僅許諾,此次征戰,凡立下戰功者,在草場分配時可額外獲得更多的草場,而且他們接下來的年俸標準,也是按這次軍功的大小來確定。
換句話來說,就是如果這次征戰夫余的戰役上,沒有軍功者,以后只能領最低一級的年俸,而獲得了軍功者,接下來將拿更高標準的年俸。可以說,這一戰,可以決定未來自己在軍伍中的定位及待遇條件。
秦軍的年俸制,東胡人自然是知曉的,所以韓信許諾的這些條件,確實極大的鼓舞了東胡士兵的士氣。畢竟,東胡已經歸順了大秦,就算反抗,復國了,對于普通東胡士兵來說,自己還并不能改變命運和階級,且條件甚至還不如秦軍,所以在個人利益的權衡下,他們都沒有倒戈相向的念頭。
與此同時,蕭何派人緊急輸送的兩萬套馬鐙、馬鞍,也追上了韓信的大軍。
這使得六萬秦軍當中,裝備了馬鐙、馬鞍的騎兵,直接達到了四萬。
四萬裝備了馬鐙、馬鞍的騎兵,其戰斗力,完全可以叫板八萬普通騎兵,而立于不敗之地。
有此兩萬馬鐙、馬鞍,韓信的大軍,士氣更加的高漲,從上到下,將士們對此戰皆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