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朝代以官員少而自夸,覺得這是天大仁政,但夸夸其談者,既沒想過三五千名官員能否管得了幾千萬人口這個問題,也沒想過得不到收入的吏員,又是如何壓榨百姓。
至于所謂的鄉村賢紳、宗族大戶,楊侗一直覺得靠不住;他們不是朝廷的人,就不能插手朝廷之事,頂多只能協助鄉村吏員管理地方,并予以監督,這樣才是比較合理正常的體制。
吏員大多從退役士兵挑選出來的人才,他們本身就是嚴守軍紀的好士兵,到了地方之后,不但有官場的律法約束,還受百姓監管,內外因素相結合,完全能讓他們老實本分做人、安安分分做事。這些士兵的才能不說很厲害,卻能很好執行縣官下達的命令,維護鄉村和諧綽綽有余。而吏員升遷制、考核制,也意味著大隋正在打破吏員世襲、不出本縣的慣例,為官制的良好發展打下了基礎。
但目前來說,不管是官員也好,吏員也罷,各郡縣都處于滿編狀態,而且很多吏員剛剛就位不久,此時要是大動干戈來考核,除了讓地方混亂,沒半點好處。這就意味著朝廷對官員的需求,不像以前那么夸張。
楊恭仁拱手道:“圣上,要不今年春秋各考一次,給考生緩一緩?”
“朕不想再緩了!”楊侗說道:“自涿郡開始,我們前后舉辦了二十多次科舉考試,錄用的條件低得令人發指。這么多次機會、這么低的要求都考不上,只能說明這種一考再考的人,實在不適合走仕途這條路!今年按照往常那樣只考一次;明年開始步入正式,春天先在各郡郡治舉辦鄉試,按各郡人口選優錄用人數,秋天再到禮部參與會試,之后擇優參與殿試,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酌情錄取人數,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亦是酌情錄取人數,算是同進士出身。”
“圣上是說今明兩年一年一考,然后三年之后再考?”楊恭仁問道。
“正是如此。”楊侗吩咐道:“盡快將今年的考試時間定下;順便把鄉試、會試、殿試時間都選好,并形成定制,以便考生日后能夠提前做好準備。定好之后,與‘引洛入汴’、‘三學學制及留級留制’一起刊登于《半月談》。”
“臣等遵命。”
眾臣子聽得心頭凜然,這消息要是一發布,一場大風暴、大議論必然會席卷全天下。
有年長子侄的臣子莫不嘀咕著,散朝以后,務必要讓子侄加緊用功,爭取在今明兩年考上,錯過今明兩年,日后不但錄取條件變高,而且隨著年齡漸長、機會也相當變少,終至失去考試資格。
此時不努力,今后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