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弟這般兒女情長,師父說你將來難免再墮魔劫呢。我還聽漱溟答道:'師兄不要見笑,我求師的動機,也起于兒女情長啊。'我聽了非常詫異,暗暗在他們后面跟隨。才轉了一個彎,那道長已經覺察,只見他將袍袖一拂,忽然斷崖中涌起一片煙云。等到云散,已不見他們二人蹤影。我在此山中訪尋異人多年,并無佳遇。漱溟想必遇見仙緣,前往深山修煉,我非常羨慕。峨眉乃是熟路,到處尋訪,也不見一絲蹤影。”
蘭因聽了冰如之言,又是傷心,又是氣苦。她雖是女子,頗有丈夫氣,從不輕易對人揮淚,只得忍痛接過書信,打開觀看。只見上面寫道:
“蘭妹愛妻妝次——琴瑟靜好,于今有年。客秋夜話,忽悟人生,百年易逝,遂有出塵之想。值君有妊在身,恐傷別離,未忍剖誠相告。峨眉訪道,偶遇仙師,謂有前因,肯加援拔,現已相隨入山,靜參玄秘。雖是下乘,幸脫鬼趣。重圓之期,大約三載。望君善撫兒女,順時自珍。異日白云歸來,便當與君同道。從此劉桓注籍,葛鮑雙修,天長地老,駐景有方,不必羨他生之約矣。頑軀健適,無以為念。漱溟拜手。”
蘭因讀罷,才知漱溟因為去秋自己一句戲言,他覺得人生百年,光陰易過,才想尋師學道之后,來度自己。好在三年之約,為期不遠,只得勉抑悲思,由冰如護送回家,安心在家中整理產業,教育兒女。
光陰易過,那時承基已是七歲,生來天分聰明,力大無窮,看上去好似有十一二歲的光景。
蘭因也不替他延師,只把自己所學,盡心傳授與他。靈云與新生的女孩一個五歲,一個三歲。
靈云看見母親教她哥哥,她也吵著要學,簡直教一樣,會一樣,比她哥哥還要來得聰明。蘭因膝前有了這三個玉雪般可愛、聰明絕頂的孩子,每日教文教武,倒也不覺得寂寞。
可是這幾個小孩子年紀漸漸長成,常常來問他們的母親:“爹爹往哪里去了?”
蘭因聽了,心中非常難過,只拿假話哄他們道:“你爹爹出門訪友,就要回來的。”
話雖如此說,一面可就暗中盤算,三年之約業已過去,雖然知道漱溟不會失信,又怕在山中吃不慣苦,出了別的差錯,心中非常著急。
偏偏又出了一件奇事,教蘭因多了一層系念。
原來新生的女孩,因要等漱溟回來取名,只給她取了一個乳名,叫作霞兒。因蘭因上峨眉找夫時,所雇乳姆的乳不好,恰好親戚張大娘產兒夭亡,便由她喂乳。
那張大娘人品極好,最愛霞兒,幾乎完全由她撫養長大。霞兒也非常喜愛張大娘,所以張大娘常抱她在田邊玩耍。兩家原是近鄰,來往很便。
有一天,張大娘吃完了飯,照舊抱著霞兒往田邊去看佃人做活。忽然從遠處走來一個女尼,看見霞兒長得可愛,便來摸她的小手。
張大娘怕霞兒怕生,正待發話,誰想霞兒見了尼姑非常親熱,伸出小手,要那尼姑去抱。那尼姑道:
“好孩子,你居然不忘舊約。也罷,待我抱你去找你主人去。”
她將霞兒抱將過去就走。
張大娘以為是拐子手,一面急,一面喊著,在后頭追。
彼時佃人都在吃午飯,相隔甚遠,也無人上前攔阻。張大娘眼看那女尼直往齊家走去,心中略略放心,知道蘭因武功甚好,決不會出事。她腳又小,只得趕緊從后跟來。
等到進來,只見蘭因已將霞兒抱在懷中,這才放心。正待質問那女尼為何這般莽撞時,只聽那女尼說道:
“此女如在夫人手中,恐怕災星太重;況且賢夫婦異日入山,又要添一層累贅。不如結個善緣,讓貧尼帶她入山。雖然小別,異日還能見面,豈不兩全其美?”
又聽蘭因說道:“此女生時,外子業已遠游,尚未見過父親一面。大師要收她為徒,正是求之不得。可否等她父親回來,見上一面,那時再憑她父親作主,妾身也少一層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