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十二章.即將開始旅行
-
——原罪。
在人類歷史中,“基督教社會”與此地的雪行者社會頗有相似性,包括“罪感”。
在《基督恩典和人的原罪》中,奧古斯丁對人的原罪進行了論證。
奧古斯丁認為所有的人都“繼承”或者說“遺傳”了始祖亞當夏娃的罪,也就是說人人生來都是罪人。
其意思是:人不是因為犯了罪才成為罪人,而是因為人本身是罪人,所以才犯罪,人生來就有受罪奴役的性情。“原罪”是人思想與行為上犯罪的根源,是各種罪惡滋生的根。原罪會把人引向罪惡的深淵,是使人難以自拔的原因。
盡管“原罪”一詞是奧古斯丁的首創,但后來的神學家也紛紛對原罪進行了諸多定義。
基督教教義傳統一般認為,原罪這個概念是對罪的進一步規定,是人疏離、背離上帝的狀態,通過一代又一代的生育遺傳下來,沒有人被排除在外。原罪不是一種實罪,亦即不是現實的罪、個別的有罪的行為,它是一種處境,是疏遠上帝的一種生活狀態——這種狀態是個人生活中一切個別的有罪行為和疏忽的根源。
而與人類基督徒的不同之處在于,雪行者們的“罪”有著更加清晰和具體的證據:
眼下的一切。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罪的惡果。
正是因為堅信著自己需要贖罪,他們才在這片土地上忍辱負重地生活、繁育后代,期待著被解救的一天。但也是因為這種信念,他們大多不懂得為自己的利益而爭,也不認為獲得幸福是畢生追求。
而人類的文明進步是堆砌在無數尸體和**的血淚之上的,沒有企圖前進的渴望,就難以步步走向高塔之巔。
-
莫石堅定地望著曼卡·金獅,決定必須要說服這位國王贊同自己的觀點。
不過,曼卡·金獅神情自若。
“所以,你是‘徭役替罪派’的。”
國王朝后坐直了身子,靠在椅背上,雙耳豎直,露出一點兒得意的表情。
“你們認為神創造人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大地,人是神的仆人,為了裝點他創造的世界而活——因此就算是受到懲罰的雪行者,也依舊不能忘記自己本初誕生時被賦予的責任——也就是說,要耕種,要灌溉,要飼育牲畜。”
莫石有些吃驚,他本以為國王不會如此清楚這些神學討論……
畢竟,曼卡·金獅的確很少提到這些。
當然,因為他是一個聰明人。一個聰明的人不會自找麻煩。
中世紀的至北之國,劃地為城,各家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征稅度日,國王也就不過如此。變革意味著利益置換的風險,挑戰古老道德觀念和神學體系更是難上加難。
莫石不是不明白這些。
但現在他從國王的口吻中窺知了一二:
曼卡·金獅不是真的不想試著改變。他只不過囿于重重的慣例之中,沒有恰當的契機便無法突圍。
“可是您瞧,我們的這個國家,”曼卡伸出手指了指掛在墻上的地圖,“那么寒冷,那么貧瘠,肉食果腹都成問題,談何灌溉耕種。因此我也不得不承認,‘徭役替罪派’的想法或許并非上神的想法,上神不過是要我們在這片沒有希望的土地上茍活。”
“這正是我希望弄明白的。”莫石回答。
“你是指耕種?”曼卡的確有著杰出的頭腦。
“是的。”莫石點點頭,“如今至北之國的子民每天所吃的食物中,八分來自獸肉,二分來自‘甜根’和‘沙薯’這兩種作物。”
甜根和沙薯類似于莫石記憶中的番薯、土豆,都是以莖塊為食用部分的農作物。
——也是至北之國唯二的主食作物。基本上家家戶戶在后院種植,但很少能看見成片成片的大規模農田。
但他聽說南方有幾塊土地卻是以這兩類作物為稅收,而不強征獸肉。
“如果農作物可以得到推廣,那么人民就不必冒著生命危險獵殺兇獸。”莫石站起來,走到地圖邊,“而農作物種植的最重要條件,一是溫度,二是水源。我聽說南方雖然相對溫暖,但卻時常遭遇水患,大大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既然如此,依我所見,第一步應當要修繕河道,治理水患;第二步則是尋找在北方開墾農地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