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關鍵的是,這是衛貞貞在大唐世界就可以拿到的材料,基于這一個基準趙悠乾的手巧妙的把面團揉了三次,這才把它放到盆子里,蓋上了一層濕布,維持溫度在三十度左右放在窗臺邊,靜靜的等著它發酵完成。
這一些比較特別的濕潤面團,就是所謂的老面了。
一般來說老面的發酵程度都要比通常的面團高許多,這樣才能保證短時間的情況下,給面團帶去更多的蓬松口感。
當然趙悠乾在老面發酵前的三次揉捏,便是加速這一步驟。
原本需要發酵超過三個小時的老面,經過這一步的手動加速,大致上一個半小時就可以完成了。
趁著這個空隙,趙悠乾便開始完成制作饅頭和包子的主體面團。
別看這兩者差不多,前期的步驟也一樣,可是為了蓬松的口感,饅頭的面團需要進行更多次數的揉搓,加入老面的比例也會更多。
同樣是發酵面團,包子的面皮就不能太過蓬松了,否則蒸好以后一口咬下去整口都是面皮,對于吃包子的食客來說就會有所失望了。
而且太過蓬松的包子面皮,往往會把肉餡里的油汁吸取太多,半發面才是最為合適的。
既有面皮的蓬松感覺,還不會太厚,更關鍵的是在吸取了肉餡的味道和湯汁后,面皮還能保留有不少的油汁。
此時老面還沒有制作完成,所以趙悠乾首先制作的就是半發面的包子皮。
把那面粉小山里剩下的又分一半出來,趙悠乾也沒有全部用,而是留下了一小半,約莫是那分出一半面粉的五分之一左右,直接加入了一點點的水和鹽,把這小半面粉揉成了團,并且反復摔打數次,一直到面團表面非常的光滑。
這樣半發面的一部分,死面面團就完成了。
剩下就是發面面團了,依舊是老規矩,面粉,溫水,一定量的六果釀,還有一些糖。
這些糖不是為了增加面團的甜味,而是綜合掉六果釀酒水里會帶上的一些酸味,不斷的將那大部分的面粉進行揉捏,一直到所有的面粉都揉成了面團,把面團放進有蓋子的容器當中,常溫下醒發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就可以了,當然如果天氣比較冷的話,建議時間可以拉長。
一直醒發到面團膨脹到約莫兩倍的程度,這樣半發面面團的發面也就會完成了。
屆時將發面與死面融合在一起,所謂的半發面面團就徹底的完成。
不過趙悠乾處理起來雖然也要耗費不少的工序,這等待面團發酵也還要一些功夫,趁著這個空隙,他開始處理半發面包子的肉餡了。
因為是早就在準備著這次教學,趙悠乾也提前做了不少準備,尤其是一份熬煮多時的大骨湯,便是這半發面包子肉餡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要知道半發面包子和發面包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可以保存相當多的湯汁,可是又和死面的小籠湯包不一樣,它的內餡湯汁并非是湯凍形成,而是在肉餡里打水形成的自然肉汁。
倒是頗有一些耀州菜系里東北餃子內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