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第一次在譚曉雅那兒聽到《巴赫》,他就斷言過,這絕對不是單曲,一定是鋼琴曲集,但是隨后再也沒有聽到其他的《巴赫》,他也覺得很正常,畢竟,他從第一首里已經看到了創作者的野心,但他隱隱覺得,如果這部鋼琴曲集能夠全都保持第一首的質量完成的話,那么這些曲子里所包含的樂理總量,以及創作者自身需要具備的樂理知識儲備,都將達到一個相當驚人的地步——然而曉雅說過,那個年輕人大學剛畢業,于是秦明斷定那個年輕人只是天賦異稟有所感悟,所以碰巧創作出了這部鋼琴曲集的第一首,他是斷然不可能作出后面的曲目的,他還需要漫長的、艱苦的、海量的知識吸收才行。
最低……最低……最低也得再過十年,或許二十年,他才能把這部鋼琴曲集全部完成。
當白君文在飯店里承認有新作時,秦明覺得很正常,他愿意承認白君文是個相當有天賦有靈氣的創作型音樂人,然而,他萬萬沒想到,白君文拿出來的,居然是《巴赫》系列,而且,這第二首曲目的質量,比起第一首來,沒有絲毫的遜色!
他從這一曲里更清晰的看到了白君文的野心,他發現《巴赫》系列還真是如他意料之中那樣循序漸進,正在努力把音樂里面許多最重要最經典的東西全都包括進去。
簡而言之,白君文的這種企圖,可以概括為“一部曲集囊括天下音樂”,“做一部世界音樂的總綱目”,“車同軌,書同文,給音樂定一個標尺,做一個標準界定。”
這是多么可怕的野心!
然而在夢境世界里,這確實是《巴赫》做到了的事情,否則,它又何至于被人稱為音樂界的《圣經》呢?
秦明已經有點不敢亂說話了,他知道白君文其實是在謙虛的等待他的點評,可他不敢說,他咳了一聲,道:“還有嗎?”
“還有啊。”白君文的回答理所當然、波瀾不驚,就仿佛就只是在說“鍋里還有飯,吃完了可以再盛”一樣,似乎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掏出來的到底是什么東西。
秦明吞了口唾沫,感覺到說話有點艱難:“那你繼續啊!”
白君文點點頭,重新把身體轉過去,再一次端坐、閉眼、深呼吸、睜眼,然后,《巴赫》第三曲響起。
秦明的心跳微微有些加快,他沒有去看自己手底下那幫目瞪口呆的學生,而是迅速閉目,全神貫注的聽下去。
他想要聽得清楚些、更清楚些,他想聽聽這曲子里究竟還有些什么東西,這種感覺甚至讓他有些興奮又有些隱隱的恐懼,就像是他正在打開一個充滿未知的潘多拉盒子,明知道里面有大驚喜在等待著自己,卻又因為這種驚喜過于巨大過于猛烈,于是又有些害怕自己承受不住。
許久之后,《巴赫》第三曲結束。
秦明張了張嘴,聲音有些沙啞:“還有嗎?”
“有啊。”白君文的態度平淡得讓人有些牙癢癢,他是那么游刃有余的繼續開動,彈出來的曲子卻全都是嚇死人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