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第四曲。
《巴赫》第五曲。
《巴赫》第六曲。
《巴赫》第七曲。
白君文終于有些累了,手指頭都有些抖,他站起來,沖著秦明尊敬的欠了欠身,問他:“這樣可以了嗎?”然后他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補充道:“有點累了。”
外面的下課鈴聲已經響過了一回,教室里卻沒有過任何多余的聲音。
除了琴聲,持續至今的琴聲。
從頭到尾的《巴赫》,正襟危坐的聽眾。
“白君文……我想問你一個問題,”秦明的態度已經跟剛開始完全不一樣了,剛才的他和藹可親,面帶微笑,無論說話做事的風格都讓人如沐春風十分舒服,可這時候,他的表情很嚴肅,甚至有些嚇人,他直勾勾的盯著白君文,語速很慢,一字一句的問他:“這部《巴赫》……究竟有多少首曲子?”
白君文被他的態度弄得有點緊張,于是也站得更端正了些,老老實實的給他交底:“秦院長,一共四十八首,全稱應該是《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至于巴赫這個名字……您知道的,我就是隨便起了個名字,其實沒什么特殊含義。”
秦明咬了咬牙,帶著強烈的不信意味,繼續問道:“四十八首,全都寫出來了?”
“嗯,”白君文肯定的沖他點頭:“全部寫出來了……您要看嗎?”
到這時候,他已經隱隱意識到問題出在哪里了。《巴赫》的牛逼,其實是隨著境界逐步提升的,白君文剛剛從莫扎特手中拿到它的時候,還只能隱約覺得它很強大,而后來,譚曉雅聽到白君文彈《巴赫》也同樣只是隱約覺得它很強大,從某種意義上說,那時候的白君文本身還不夠強,而譚曉雅雖然底子厚實,但是主攻的方向卻也不是樂理研究。
直到白君文跟李思穎又合作了一段時間,在那個已經有了《巴赫》的夢境世界里感受各種世界名曲,這時候的白君文才隱隱有種大成的意味,他甚至覺得夢境世界里的音樂界其實是比他這個世界的音樂界更加成熟更加高端一點的,而這一切,就有一部分原因要歸功于《巴赫》——用《巴赫》啟蒙,或是用《哈切夫斯基練習曲》啟蒙,打下的基礎和對音樂的初始領悟是完全不一樣的。
他這時候轉頭重新審視《巴赫》,會有一種越看越心驚的感覺,若是繼續深挖,繼續琢磨,甚至有種“細思極恐”的感受。
而秦明是什么檔次,什么境界?他一路聽下來,會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