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
……
一個接一個的報了目的地,除了荒僻的,比如嶺南、南詔等一帶,大多都有人抄了想送過去。
賀禮與才柴對望一眼,笑著道:“原來如此,只怪在下資財有限,每期出的太少,只能麻煩諸位都辛苦了。如今天氣越來越熱,諸位還是要多注意身體才是。阿福,以后每日早晨先燒壺熱水,留門口處放置著,若諸君抄寫時口渴,可前往飲用。”
“多謝賀總編。”
與一眾抄寫的士子聊了幾句,了解了自己想知道的東西,賀禮與人告辭,牽著賀魚,與才柴一起回住處去。
路上,才柴眉飛色舞,難掩喜色:“郎君開了好頭,此事便成了六成,甚好,甚好。”
就如才柴所說,賀禮開了個好頭,那便不能浪費了,第二期須得更加精心才是。為了這個,兩人連端午節都不曾好好過,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埋頭屋里抄寫第二期。
鄭十六與顧十郎兩人來過一次,見兩人埋頭苦干的樣子,端午節的那天,只把賀魚接了去,賀禮和才柴這里命人送來粽子,兩人意思意思的吃了兩個便算過節,門頭上插的茱萸還是鄭十六幫忙插上去的。
及至第二期,福祿壽喜財五人每人領了一百份剛出門,半個時辰不到便發完了,發完之后,門口很快便聚集了人,皆拿著紙筆,都是來抄寫的。
漸漸地,因為每日皆有人來這里,京城時報報社的門面竟成了洛陽城里的一景,讀書人都喜歡朝這里聚集,哪怕不抄寫,來這里與同好們聊聊,交流下學問等等,較之一人閉門造車又有不同,人還是群居生物,喜歡過來的人很多。
于是,本來就人多,自此后更多了,看得人多,評論探討的人自然也就更多。其時民間尚遺留著幾分魏晉清談之風,探討辯論之事十分盛行。
特別是從第二期開始,外面加了兩個布條欄,每期寫得好卻落選沒上時報的好文章,都會貼在那里,任人品讀。報社門口本來就人多,現下自然更多。
賀禮命人訂了一些木質的坐具與矮案幾,每天開門的時候放出來,晚上關門的時候再收進去,以供抄寫的士子們使用。
在第二期如期發表后,賀禮看才柴已經越做越上手后,便有意丟開手,讓才柴獨當一面,才柴也不負所望,做得有聲有色,上手以后,許多東西根本不需要賀禮再置喙,他自己便想方設法的做了,果然,真正的聰明人是不會受限于時代的。
“敢問這里是京城時報社嗎?”
賀禮正跟才柴說話,外頭有人來問,看穿著打扮應該是車夫,才柴應了一聲:“對,這里就是京城時報社,請問有何貴干?”
車夫連忙道:“某受人所托給京城時報社送東西過來,勞煩兩位郎君查收。”
“受人所托運東西過來?什么東西?先前并無人對我說過。”
不止才柴奇怪,賀禮也覺得奇怪,兩人一起出去看,就見門外停了兩輛馬車,是那種專門用于貨運的大馬車,馬車上栓著兩塊石頭,一塊刻著張子四句,一塊刻著半首正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