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們為了闡明超導體的機理,提出了多種理論,包括1935年提出的,用于描述超導電流與弱磁場關系的London方程,1950到1953年提出的,用于完善London方程的Pippard理論,1950年提出的,用于描述超導電流與強磁場(接近臨界磁場強度)關系的GL理論;1957年提出的,從微觀機制上解釋第一類超導體的BCS理論……一直到現在,科學家開始提出通過量子相變實現超導的新機制:即量子自旋霍爾絕緣體的拓撲缺陷凝聚形成超導體。
這里面,比較重要的就是GL理論和BCS理論。
GL理論是在朗道二級相變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唯象理論。
理論的提出者是京茨堡和朗道。
GL理論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慮:當外界磁場強度接近超導體的臨近磁場強度時,超導體的電流不服從線性規律,且超導體的零點振動能不可忽略。
GL理論的最大貢獻在于預見了第二類超導體的存在。
從GL理論出發,可以引出表面能κ的概念。
當超導體的表面能κ>1/√2時,為第一類超導體;當超導體的表面能κ<1/√2時,為第二類超導體。
BCS理論則是以近自由電子模型為基礎,以弱電子-聲子相互作用為前提建立的理論。
理論的提出者是巴丁(***ardeen)、庫珀(L.V.Cooper)、施里弗(J.R.Schrieffer)。
BCS理論認為,金屬中自旋和動量相反的電子可以配對形成庫珀對,庫珀對在晶格當中可以無損耗的運動,形成超導電流。
簡單地說,我們可以把電子比喻成一只只有一個翅膀的小蜜蜂,這樣的小蜜蜂是飛不起來的,但兩只這樣的小蜜蜂結合在一起,翅膀一左一右煽動,就可以飛起來了。
對于庫珀對產生的原因,BCS理論做出了如下解釋:電子在晶格中移動時會吸引鄰近格點上的正電荷,導致格點的局部畸變,形成一個局域的高正電荷區。這個局域的高正電荷區會吸引自旋相反的電子,和原來的電子以一定的結合能相結合配對。在很低的溫度下,這個結合能可能高于晶格原子振動的能量,這樣,電子對將不會和晶格發生能量交換,沒有電阻,形成超導電流。
BCS理論很好地從微觀上解釋了第一類超導體存在的原因,理論的提出者巴丁、庫珀、施里弗因此獲得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BCS理論無法解釋第二類超導體存在的原因,尤其是根據BCS理論得出的麥克米蘭極限溫度(超導體的臨界轉變溫度不能高于40K),早已被第二類超導體突破。
直到現在,物理學界也沒有形成一個獲得普遍認可的超導形成機制。
至于在高溫超導體的探索上,學術界倒是取得了不少進展。
1986年,繆勒和柏諾茲發現一種成分為鋇、鑭、銅、氧的陶瓷性金屬氧化物LaBaCuO4具有高溫超導性,臨界溫度可達35K(﹣240.15℃)。
由于陶瓷性金屬氧化物通常是絕緣物質,因此這個發現的意義很大,繆勒和柏諾茲因此而榮獲了198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后,高溫超導的研究迅速發展。
在中美等國科學家的推動下,該記錄在五年內不斷刷新。
并于1994年創下了常壓135K,高壓164K的臨界溫度新紀錄。
然而,銅氧化物高溫超導材料屬于氧化物陶瓷,缺乏柔韌性和延展性,容易在承載大電流時失去超導電性而迅速發熱,應用起來存在許多技術難度。
而且,其物理性質及其復雜,難以被現有理論框架解釋。
到了2008年,日本科學家發現了鐵砷化物體系中存在26K的超導電性,在中國科學家的努力下,這類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很快突破了40K,甚至在塊體材料中實現了55K的超導電性。
于是新一代超導家族鐵基超導宣告發現。
只是這類超導體大多含砷或者堿金屬,對空氣敏感,應用方面同樣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至于室溫超導體是否存在,目前學術界普遍是認為存在的,日本科學家甚至將尋找到400K以上的超導體作為其遠景目標。
但要百分之百確認一個室溫超導體的存在,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畢竟要判斷一個新材料是否是超導體,必須同時具備零電阻效應和完全抗磁性兩大特征,電阻不降到零或者抗磁性很差都不能百分之百斷定是超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