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多個“超導體”因為沒有確切證據,而被科學家戲稱為可疑超導體,簡稱USO,和傳說中的UFO有的一拼。
在這些USO中,有的宣稱達到了200K甚至400K都有超導電性,卻從來沒有被更多的實驗證明過。
甚至有些人為了謀取個人利益,干脆進行學術造假。
比如一位叫做簡·亨德里克·肖恩的德國人,曾經在2001年瘋狂灌水,聲稱在C60等材料中發現了52K以上的高溫超導電性以及其他一系列電子器件應用,其論文產出效率達到了每八天一篇的速度。
最終,物理學家們發現他的論文幾乎全部都進行了數據造假。
Sce系列雜志2002年撤稿七篇,Nature系列雜志2003年撤稿八篇,其他學術期刊也紛紛撤稿數十篇。
后來他的母校看不下去了,撤銷了他的博士學位,這樁丑聞轟動了整個學術界,肖恩也被稱為物理學界五十年一遇的大騙子。
雖然如此,學術界對于室溫超導體的熱度始終不減。
特別是近年來,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超導體被發現。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2015年,德國科學家A.P.Drozdov發現了硫化氫在200萬個大氣壓下具備203K的超導電性,但如此苛刻的條件,也就只能在實驗室里才能完成。
到了2019年,A.P.Drozdov團隊又證實了壓強為100萬個地球大氣壓強時,各種富含氫的鑭系金屬氫化物在250K也就是零下二十度左右變成超導體。
可以說,在實驗室層面,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室溫超導體只一步之遙了。
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發現,則與中國人有關。
2018年,麻省理工JarilloHerrero團隊在實驗中發現,雙層石墨烯在扭轉角度1.1度,溫度1.7K時,出現了超導現象。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麻省理工博士生,一位1996年出生,來自中國的天才少年曹源,當年他憑借這一發現,榮登《自然》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榜首。
雙層石墨烯超導的臨界溫度很低,只有1.7K,基本不具備實用價值。
這一發現之所以重要,因為它呈現了一種全新的物理現象,和其他超導材料完全不同,這對超導原理的解釋以及尋找高溫超導材料意義重大。
花了將近一周的時間,龐學林梳理完現實世界關于超導體的研究現狀,得出的結論就是:電磁相互作用的對稱破缺必然導致電子集群運動的變化,從而觸發超導現象。
這是超導在實用領域的一個定義,也是學術界關于超導體的唯一一個共識。
至于理論方面的解釋,那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
梳理當前超導體材料的研究現狀,只是龐學林的第一步,接下來,龐學林還要把自己從鄉村教師世界、黑暗森林世界以帶回的相關技術論文全部研究一遍。
鄉村教師世界,龐學林獲得了源自碳基生命聯盟的量子計算機技術;黑暗森林世界,他獲得的則是電磁軌道推進技術以及空天飛機技術全套資料。
此前龐學林一直沒時間進行仔細研究,因此,他需要閉關一段時間,將這些技術全部進行消化吸收后,才能真正開始部署電磁軌道推進技術以及空天飛機技術的研發工作。
而且,龐學林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從這些資料中獲得室溫超導體的相關線索。
這天上午,龐學林剛抵達辦公室,就對左亦秋道:“小左,幫我看一下今后一周的行程安排。”
“龐教授,10月12日,也就是明天上午您要出席金龍集團首座金龍電池工廠的落成儀式,后天江大龐學林數學中心正式揭牌,您也得參加,10月15日到20日,是錢塘實驗室以及江城高等研究院集中面試時間,到時候會有超過一百位從全球各地趕過來的學者與您會面……”
龐學林沉吟片刻,抬頭道:“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是什么時候?”
“12月10日。”
龐學林道:“幫我把從10月21日到12月8日這段時間空出來,這段時間我要閉關,不要讓任何人打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