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伯斯隨時準備購買任何代表未來技術走向的新公司。
錢伯斯認為,這種收購可以使思科少走彎路,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并且在長期的市場發展中節省資金。
并購還擴大了思科在各領域的市場份額,加速了思科市場領先地位的確立。
錢伯斯認為,進入市場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在每個市場占到第一名或第二名。如果思科自己做不到這一點,那就與這個市場中的其他公司結盟,或者進行收購,一定要達到目標,否則就退出。從1993年起,收購活動一直是推動思科發展的力量。僅2000年一年,思科就收購了22家公司。收購行動幫助思科吸納革新的技術,迅速進入新市場,還為思科帶來了一大批工程技術精英。
錢伯斯并沒有讓公司的精神與創始人夫婦分道揚鑣。他鼓勵思科的工程師用業余時間創業,即便為了創業公司而離開思科也沒關系,思科將作為投資者而非管理者來用資金支持他們。
若項目成功,思科享有優先收購權,若失敗,公司損失一些投資,但省卻了不少管理、人事、組織架構調整方面的麻煩。思科也將其生產活動外包出去。
這意味著思科公司能夠迅速擴大生產,又不必為擴建廠房、招募員工而犯愁。當需求縮減時,公司又能夠輕松地縮小生產規模,這樣在經濟蕭條期也不會有太多解雇員工的煩惱。
這種理念,可以說是與華威的經營理念南轅北轍。
華威是認準一項技術,就從最底層的原理入手,將其一步步吃透,摸透,然后再次基礎上,一步步擴展新技術的應用領域。
這種手法,不管是做通訊設備供應商,還是后來的消費電子時代,華威都如出一轍。
比如做手機的時候,華威就對著拍照猛點科技樹,于是在屏幕、內存不及三星,系統不及蘋果的情況下,華威最終憑借著在拍照領域的超高水準,硬生生在旗艦機市場站穩了腳跟。
到了5G時代,更是憑借自己在5G領域深厚的技術功底,逆勢而上,領先了三星、蘋果一步。
在龐學林看來,這就是一流企業與偉大企業的差距。
錢伯斯以及莫格里奇都是優秀的商人和企業家,但與任正斐卻差了一個層次。
這也是為什么思科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以后,卻因為互聯網泡沫的原因,一蹶不振,而華威卻能夠逆勢而上,經歷數次危機,反而越挫越強的原因。
“龐先生,您好,歡迎來到思科!”
莫格里奇與錢伯斯都有些好奇地看著眼前這位來自東方的神奇少年。
他們對龐學林了解不多,只知道這個年輕人在中國發明了一種全新的視聽影像設備,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便風靡整個中國,創造了數以十億的財富。
然后那家公司吸引了瓦倫丁的注意,最終龐學林和瓦倫丁通過置換思科股份的方式,成為思科最大的個人股東之一。
不過莫格里奇倒不擔心董事會多出這樣一個人,對思科會產生什么影響。
且不說他們兩人在思科的股份加起來就超過了龐學林,紅杉資本可還擁有思科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呢,再加上其他投資機構的股份,龐學林手里的這百分之十股份,根本興不起什么風浪。
龐學林走上前,分別和莫格里奇、錢伯斯握了握手,然后才在兩人的陪同下,進入思科總部參觀。
“莫格里奇先生,我記得你們去年好像并購了一家叫做Cresunications的公司,那家公司的研發部門也應該被納入思科實驗室了吧?現在方便讓我參觀一下嗎?”
莫格里奇和錢伯斯對視一眼,有些意外龐學林對思科的了解之深,不過他也沒想太多,微笑道:“龐先生,當然可以!”
龐學林跟著莫格里奇和錢伯斯,徑直前往思科實驗室。
他這次來思科,可不是為了見這兩位商業大佬的。
龐學林真正的目標,是思科的Catalyst交換機。
1993年,思科完成了創立以來的首次并購,目標是一家叫做Cresunications的初創公司。
雖然日后思科創造了多達二百次并購,但這卻是其“人生”第一次,也正是這次收購,開啟了思科Catalyst交換機的輝煌時代。
這筆交易的金額是9450萬美元,對剛上市三年,營收不超過十億美金的思科來說,并不是一個小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