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在國企、央企之類的還算好,在私營企業,基層全部都是年輕人,根本就看到上來年紀的工人。
用4000塊錢的工資就能夠請一個畢業生更加賣力、努力的干活,何必花8000去養一個老員工,這就是大部分企業的真實現狀。
好處是企業一時節省了自己的人工開支,但是壞處也很明顯,老員工都是最熟悉這個企業和業務的人,他們的離職無形之中的損失根本就難以計算。
所以我們國內現在很難出偉大的企業,在私營企業科技創新方面能夠數的出手似乎也只有華為一家了。
秦毅想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工程師隊伍,培養杰出優秀的工人,并且讓大家能夠沉下心來專心專一的做一件事情,秦毅覺得自己還是要跟日本人多學習、學習。
“我的建議是我們從高校之中直接招聘畢業生,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工人隊伍。”
盧慶偉想了想說道。
其實他就有這方面的想法了,大學教育的普及,大學生也不再是以前的天之驕子,不能總想著坐辦公室、成為白領、金領的。
新的時代,藍領更需要有文化、有素質的人,特別是星河航天這種專門制造飛行器的企業,更是需要高素質的工人隊伍。
在以往,工人往往意味著沒有文化,沒有學歷,也意味著臟、累、苦,所以很多時候,大學生都不愿意去當工人。
可是這工人又往往是接觸生產的第一線,沒有高素質的工人隊伍,在以前初級的企業還能夠靠廉價的勞動力競爭下去。
這高科技的企業,肯定是沒有辦法再使用以前的模式,更多的是應該學習西方的模式。
即便是工人,那也是有文化的工人,懂科技、懂技術的工人,只有這樣的工人隊伍才能夠支持起高科技的企業。
“大學生會愿意當工人?”
一旁的楊洪巖一聽,連連搖頭。
“那可不一定,關鍵是要看當什么工人,給什么企業當工人,薪酬待遇怎么樣。”
“更何況,如果覺得工人這個詞不好聽的話,我們可以叫工程師嘛,反正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需要高素質的工人隊伍。”
盧慶偉笑了笑,卻是顯得非常自信的說道。
“我覺得慶偉說的有理,我們是有必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工人隊伍,大學生剛剛畢業走上社會,可塑性強,我們是可以考慮招募一批大學生來自己培養,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科技工人。”
“還是叫工程師吧,不然我也擔心可能會招不到人。”
劉培強仔細的想了想也是支持盧慶偉的看法。
PS:本人沒有歧視工人的意思,也沒有歧視大學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