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磁感慨道:“我們這是來考核喬智的水平,你倒是考起了我。罷了,我就獻丑了,估計在座諸位都能認得出來,這道看菜名叫‘素蒸音聲部’!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萊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共有70件。在唐朝,所有從事演藝行業的歌女、樂師等等,都被統稱為音聲人,音聲部就是這些藝術工作者的組合。這是一道籠蒸的面食。里面是素餡,外面兒呢,做成了七十位音聲人的造型。它們有的鼓瑟吹笙,有的放聲高歌,有的翩遷起舞,都成一個小舞臺了!”
奚天磊沖著楊磁比了個大拇指,感慨道:“楊老師果然見多識廣!”
楊磁笑著說道:“這道菜國內也有頂級大廚試圖按照古代的食譜描述進行復原,但跟喬智制作的這道菜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奚天磊也頷首道:“在唐朝的飲食文化里,無歌不成宴,無舞不成席。喬智這道菜做出了工藝感,形狀栩栩如生,身材高低不一,五官衣著不一,精細程度讓人贊嘆。”
楊磁沖著眾人笑了笑,“估計咱們剛才猜菜名的環節怕是要全軍覆沒了。”
奚天磊微微頷首,“是啊,喬智今天是要給烹飪一桌千古名宴!”
在座諸位都是見多識廣之人,“素蒸音聲部”這道看菜的出處,來自于唐朝有名的“燒尾宴”!
所謂燒尾,源自于“鯉魚躍龍門”,取“神龍燒尾,直上青云之欹意”。
在唐朝時期,士人初登第或升了官級,同僚、朋友及親友前來祝賀,主人要準備豐盛的酒饌和樂舞款待來賓,名為燒尾,并把這類筵宴成為“燒尾宴”。
至于燒尾的含義說法不一。
其一是人的地位驟然變化,如同猛虎變人一般,尾巴還在,所以要將尾巴燒掉;
另一說認為,新羊初入羊群,會因受羊群干犯而不得安寧,只有火燒新羊之尾,它才會安定下來;
其三,黃河鯉魚溯水而上,欲游過龍門,然而龍門水急,魚屢屢被沖擊下去。當鯉魚經多次逆游仍不能過龍門時,將游進改為跳躍,迎驚濤,劈駭浪,一躍上龍門。此時,鯉魚必遭雷電襲擊,尾巴被燒掉,從而,變為真龍。
一個人從平民進入士大夫階層,一時難以適應新環境,不能膨脹,也不要自卑,需用“燒尾”這個儀式。
在清朝滿漢全席當中,鹿鳴宴和燒尾宴意義相近。
鹿鳴宴距離現在時間比較短,因此有很多烹飪大師能夠制作出還原度很高的菜單。
但燒尾宴距今有千年,很多菜單都已經失傳,只有寥寥幾筆,記錄在書冊中。
喬智莫非打算用神秘的燒尾宴供眾人品嘗?
從格局來看,燒尾宴的確夠格。但從難度來看,讓人替喬智捏汗。
從第一道看菜的完成度,喬智還是能帶來驚喜的!
但,這場考核的難度在于,個人的廚藝功底、創意都是最基本的要求,還得零失誤、零瑕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