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提高必然會導致集體時代瓦解,整個國家都要做出調整。而夏朝統治者卻沒能及時找到新的制度來取代集體制,它的失敗是必然的。”
“夏朝沒有走通的路有人走通了,那就是殷商。”
“殷商當時還是夏朝的藩屬國,它的國主及時發現金屬農具帶來的改變,也在跟著做調整。”
“一開始他們也像夏朝統治者一樣增加大家的工作量,但他們發現這么做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然后就有人想到了另外一種辦法,私有制。”
“給公家干活有人偷懶,有人覺得別人吃的多自己吃的少不公平,那干脆就分開。”
“把集體的地平均分給大家,各家的地里產出來的東西就各家自己所有,偷奸耍滑不好好干活的就只能餓肚子。”
“如此一來就公平了,大家的生產積極性也變高了,井田制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的。”
“私有制和井田制比較好的適應了生產力的提升,殷商的實力一天比一天強,漸漸超過了身為宗主國的夏朝。”
“殷商代夏成了必然,不管有沒有夏桀都一樣。”
李世民聽的瞠目結舌,之前從未有人從這個角度解讀過朝代變革的問題。這個答案實在是太出人意料了,帶給他的沖擊也是前所未有的。
以至于他頭有些懵,聽到這里連忙說道:“你先等等,容我好好理一理。”
岳山就順勢停了下來,剛才說那么多他也有些口干舌燥,剛好休息一會兒。
李世民則陷入了沉思,嘴里還不停的念叨著:生產力、工具、生產關系、集體制、私有制等詞匯。
他的表情開始的時候是茫然不解,慢慢的變成若有所思,最后恍然大悟。
過了差不多二十多分鐘,他才理清的其中的關系,驚嘆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翠嵐果然沒有騙我,你確實找到了他人從未發現的問題。”
岳山謙虛的道:“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到這些,不敢居功。”
李世民道:“那也殊為不易。”
岳山所謂的巨人肩膀是前世史學家的總結,在李世民這里卻認為是三皇書的功勞。
他說過三皇書能窺見天地人的秘密,具體是什么誰也不知道。在別人想來,肯定能看見過去未來。
如果說以前李世民只是這么懷疑的話,那現在就是肯定無疑了。
要不然岳山怎么可能準確說出母系社會、父系社會、集體時代、夏商的事情的。
“繼續說,商朝之后呢?”李世民迫不及待的問道。
岳山繼續說道:“殷商得國之后一方面繼承了夏朝的分封制,繼續分封諸侯國,依靠諸侯國來統治整個國家。”
“另一方面他們又改集體制為私有制,極大的促進了國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力一日強過一日。”
“但私有制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它帶來了一個惡果,那就是加劇了階級分化和剝削。
“集體制的時候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遇到災害了一起扶持著撐過去,生病了有公家免費給治療。”
“私有制之后土地歸個人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功利。有好處自己享,有困難也要自己度過。”
“有人倒霉遇到災害,或者家里生重病沒錢治,就只能賣地。自家沒地了就只能給別人家當佃戶,甚至賣身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