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力強會鉆營的越過越富有,慢慢成為豪強成為人上人,反之只能淪為奴仆。”
“所以殷商時期社會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逐漸演變成我們所熟知的模樣。”
李世民問道:“那殷商又為何而滅?難道也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
岳山先是點頭,然后又搖搖頭道:“可以說是也可說不是。”
李世民道:“愿聞其詳。”
岳山道:“殷商滅亡是因為生產力跟不上國君的野心。”
“商紂王確實殘暴,但并非如史書上所言的那樣昏庸,相反這個人雄才大略野心勃勃之輩。”
“當時的殷商國土大約在河南河北山東陜西這四道之間,還沒有四道的面積大。周圍是各個異族的勢力,犬絨、鬼方、淮夷等團團把殷商圍在中間。”
“這些異族可一點都不老實,他們生產力遠不如殷商發達,飯都吃不飽。就動了歪心思,想侵略殷商搶掠糧食和女人。”
“從夏朝開始,華夏就一直在和這些異族作戰,殷商時期也不例外。到商紂王時期,他一次又一次對外作戰,打的四夷臣服。”
“到這個時候他要是及時收手,那他就是一代明君。可惜他沒有,他迷戀這種打敗敵人的感覺,他想開疆拓土。”
“于是他就開始不顧一切的征發百姓四處作戰,致使國內民不聊生。其他諸侯國也是深受其害,對他怨聲載道。”
“殷商的國土在他手里達到了巔峰,然而國內卻已經破敗不堪,整個國家的實力其實是下降了的。”
“與之相對應的,其他諸侯國雖然也遭到了他的剝削,但受到的損害遠不如朝廷直接控制的國土那么嚴重。”
“此消彼長之下,殷商的實力已經無法在壓制諸侯國,就差有人舉起反旗了。”
“后面的事情你就知道了,商紂王殺了周文王的長子,周文王以此為借口起兵造反,最終周代商。”
“所以,可以說商朝是亡于商紂王的好戰,也可以說是亡于生產力的不足。”
“要是商朝有耕犁一個人能耕種百十畝地,要是一年能生產幾十萬噸鋼鐵、無法計數的布帛,要是他擁有百萬千萬計的人口……”
“那么他就是一代有為之君,而不是亡國之君。”
“殷商的滅亡還有一方面原因是分封制,封國只是名義上接受宗主國的管轄,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
“一旦宗主國的實力變弱,諸侯國就會反過來騎在宗主國的頭上,甚至改朝換代。”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后被犬絨攻入國都,周王室的實力折損大半無法壓制諸侯國,這才有了后續的春秋和戰國之亂。”
“春秋時期幾個強大的諸侯國實力都差不多,誰也無法以一己之力壓服對方,誰也不服誰的氣,最終大家就這樣僵持了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周王室才得以延續下來,沒有被直接滅掉,但也只是茍延殘喘失去了天子的威儀。”
“我們再說回生產力。從殷商建立到春秋時期這近千年的時間里,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
“首先是人口增多,比夏朝時期多了數倍乃至十倍,人口多了意味著勞動力增加,生產出來的糧食和各種物資就變多。更多的土地被開發出來。”
“國土面積也在增加,比之前擴大了許多。國土面積增加就意味著管理成本的增加,國家的行政系統變的臃腫、效率低下。
“金屬冶煉技術也更加成熟,各種農具被發明和普及,人類的工作效率再次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