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知道這是他在考驗自己,就沒有在謙虛,而是道:“我有上中下三策。”
薛仁貴有些驚訝,問道:“三策?快說說是哪三策。”
裴行儉說道:“上策自然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遠洋艦隊運送來的物資已經悉數送往叡蜜城,疾陵城與我們而言可有可無,犯不上為了它和突厥人拼死拼活。”
“我們大可以把城中的物資掠奪一空,留一座空城給突厥人。等前方戰爭結束大總管騰出手來,反手就能把阿史那賀魯平滅。”
薛仁貴點點頭道:“穩重之言,中策呢?”
裴行儉繼續說道:“中策是據城迎戰,突厥人不善攻城,疾陵城又被我們打造的固若金湯,他們想用八萬人想把這座城打下來難于上青天。”
“只要我們推延一段時間,突厥人必然士氣大降,又要擔心我大唐援軍到來,用不多久就會撤軍。到時候我們再銜尾追擊,一舉擊敗阿史那賀魯。”
薛仁貴不置可否繼續問道:“下策呢?”
裴行儉道:“下策亦是據城迎戰,但可以派遣兩千精銳出城以為策應,也可以相機發起主動進攻。”
薛仁貴大笑道:“哈哈……我覺得你的上中下三策應該顛倒過來才對。”
裴行儉道:“站在大唐的角度上來看走才是上策,但站在你我的角度來看恰恰相反。”
為什么要這么說?選第一種能最大限度的保留部隊實力,等主力回來輕松就能擊敗阿史那賀魯。
第二種固守待援,阿史那賀魯懼怕唐軍主力回師,必不敢久攻。十天半個月打不下來就嚇跑了。
以五千唐軍和一萬扈從軍的兵力,配合城防工事輕松能守得住,也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第三種比較危險,兵本來就少再分一部分出去就更不夠用,反打的時候萬一出現失誤就什么都沒了。
但一旦打贏收獲也大,所有參與此戰的將士們都是大功一件,尤其是薛仁貴和裴行儉能靠此一戰成名。
所以才說從大唐的角度來看,這種冒險是最不劃算的。但從將士們的角度考慮,第三種是上策。
薛仁貴頓了一下,問道:“那你以為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策?”
裴行儉道:“如果是我,我會選擇下策。”
薛仁貴饒有興趣的道:“為什么?”
裴行儉道:“因為我是人,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是人就有私心。”
薛仁貴大笑道:“哈哈……說的好,咱們都是人為國也為己,不沖突。你還少說了一點,如果我們打贏了這一仗,就能威懾諸國讓他們再不敢有反心。”
裴行儉道:“將軍所言甚是,那么……用第三種方案?”
“第三種。”
疾陵城馬上進行了總動員,各種守城的設備都被擺放到最合適的位置,又征調了五千壯年協助守城。
而薛仁貴也抽調了兩千精銳準備隨他一起出城,在城外尋機而戰。
阿史那賀魯的大軍也一天天逼近,兩天路程……一天路程……
然而就在這時突厥人突然停止了行軍,薛仁貴等人都很好奇,但因為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也不敢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