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百姓很容易知足,只要讓他們吃得飽,穿著暖,那對于百姓來說,這就是盛世。他們不知道什么大道理,只要吃得飽就行了。
在經歷安史之亂后,逐漸衰微的唐王朝在唐憲宗的辛勤治理下,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使安史之亂后的唐朝一度獲得再次統一。
但很可惜,唐朝遇到了兩個不學無術,昏庸無能的皇帝,瞬間把唐憲宗的中興之治毀的一干二凈。
后果就是百姓活不下去了……
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也不會讓你好受就是了。隨著黃巢揭竿而起,天下云集響應,給予唐王朝致命一擊。
看了一會兒,覺得風景并不怎么優美,空氣也彌漫著一股腐臭味。
朱友珪不再騎馬,回身后的車廂練劍去了,放下卷簾,隨手拖出一柄劍來,退后兩步,站在車廂中央,伸伸懶腰,小跳了幾下,隨手挽了幾個劍花。
基礎劍法他不知看了多少遍,其中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是王重師對劍術獨特的見解,寫在基礎劍法的最后一頁:
天下劍術,或靈巧迅捷,或以力取勝,劍招之多之繁,但無論是妙到巔峰的絕世劍法,還是劈柴樵夫都會耍兩手的粗淺劍術,如果將劍招拆解到一個個最基本的動作,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道理其實是相通的。
而朱友珪要練習的是“刺”
劍術最基礎的動作之一。鋒利的劍尖無聲而出,快得宛如幻術,一彈指的功夫,朱友珪手臂平伸,劍就刺了出去,劍尖不顫,劍身筆直,仿佛是手臂的延伸。
這一刺平平無奇,但如果王重師在場,一定悚然動容,因為這一刺沒有發出任何的聲響。要知道這世間的一切行為動作都有空氣阻礙,或多或少,必然會發出破空之聲。
但他揮的一劍卻沒有發出任何聲響,這極度悖逆常識的現象只能說明一件事情……
剛剛那一劍已經剖開了空氣,令聲音與氣流無法追隨,并以精妙入微的力道,平息了所有可能發出的雜音。
僅憑剛剛這平平無奇的一劍,就足以證明朱友珪在劍術上已經可以登堂入室了。但朱友珪卻無聲地嘆了口氣,仿佛對自己的劍術并不滿意。他清楚的缺點,就算自己揮劍的速度再快,那也是空架子,因為他的力氣太小了。
難聽點,那就是中看不中用,花里胡哨,沒有多大殺傷力。
凝視著寒光映射如月弧的長劍劍身,搖了搖頭,緩緩將劍收回,然后,再度一刺。
收回,再刺。
收回、再刺。
收回、再刺。
也不知道刺了多少劍,天色漸漸黑了,于是朱友珪點燃蠟燭繼續訓練。
……
“公子,你要的飯菜來了。”
朱友珪在車廂的來回揮劍,以及一只飛蛾在案臺上的火燭旁飛來飛去。導致車廂里忽暗忽明,車廂旁的士兵獨自嘆了口氣。
他不明白一個妓女生的孩子為什么要怎么勤苦。老老實實當一個紈绔子弟,到處欺男霸女不好嗎?何必這樣折磨自己呢?真想不明白這個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